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弘扬洛阳精神 创建文明城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星星点灯,照亮他的创业路
洛阳是我家 创建靠大家 全民齐动手 建好咱的家
李顺成:他是小区好管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星星点灯,照亮他的创业路
□记者 马文双 文/图
  刘安和他的灯具店。
 “打工不如摆摊,摆摊不如开店。”十几年前,20岁的嵩县农村小伙子刘安一直梦想自己开店当老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实干让他的梦想变成现实,如今,他已是我市一家灯具店的老板。

  赴广东打工,觅得商机

  1997年,刘安中专毕业,决定到广东找工作。刘安学的是会计专业,可到广东后,他多方找工作,最终只找到一份销售工作,每月赚的钱刚刚够养活自己。那时候,当地流行一句话:“打工不如摆摊,摆摊不如开店。”广东浓厚的创业氛围感染了刘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自己创业。    

  闲暇时,刘安就到处逛,看是否有合适的生意可做。渐渐地,他发现他所在城市的灯具生意很火爆。他印象中,洛阳没有多少人做灯具生意。他想,如果回乡创业,开灯具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

  在广东呆了4个月,刘安便辞职返回洛阳,考察洛阳的灯具市场。“那时洛阳的灯具市场规模小,灯具品种不丰富。”刘安说。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租店面带装修得2万元,进货至少得4万元,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后来,刘安贷了5万元钱,父母又支援了他一部分启动资金。

  刘安攥着这些钱在位于关林的钱江商贸城(原经贸大世界)租了一个50平方米的店面,又到广东进了一批货。1998年10月,他的灯具店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吃了不少苦

  尽管刘安一开始做足了心理准备,可连续两三个月的冷清生意还是让他有些吃不消。“赚到的钱刚刚够吃饭,我还面临着还贷款的压力。”刘安说。        

  为了省钱,他不舍得花钱雇人,货物到了自己搬卸;不舍得花钱租房,买了一张小床放在堆满灯具的仓库里;不舍得花钱在外面吃饭,在仓库里搭起了炉灶自己做饭…… 面对这些困难,刘安没叫过一声苦,也没想过放弃。

  刘安是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中长大的,父母看到他当时的窘迫后,不禁潸然泪下。

  “做人要坚强,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也一定会成功。”他这样安慰父母,也为自己打气。

  开动脑筋,扭转困局

  刘安相信自己的眼光,认为他的灯具生意不会一直冷清下去,但是问题出在哪儿?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刘安决定在保证货物品质的同时,采取一些措施促销:    

  合理摆放灯具,吸引顾客。起初,刘安把大灯摆在店里显眼的位置,而把小灯摆在后面,一些顾客一进门看到没有小灯,扭头就走。后来,刘安把绚丽的大灯置于屋顶,而精致的小灯被安到了墙面上,顾客一进门,就仿佛进入一个璀璨的灯的世界。

  卖灯具也讲究“时髦”,如果跟不上形势,不能补充新品种,很难吸引顾客。为此,每赚到一笔钱,刘安就用它们补充货源、丰富品种。

  半年后,刘安的生意有了起色,顾客越来越多,这一年赚了2万多元。

  2000年,刘安将经营面积扩大到了100平方米。看到洛阳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他又增加了路灯等工程用灯。

  2003年,刘安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将店面扩至150平方米。洛阳灯具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刘安除了继续保持灯具品质外,还通过上网、看专业杂志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2004年,因种种原因,刘安将店面由原来的经贸大世界迁至关林大型灯具市场。迁至关林灯具市场后,很多老顾客都找不到他了。后来,通过市场办公室的宣传和老客户的联系,凭借多年的信誉和良好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刘安的店面渐渐地又顾客盈门。如今,他的灯具店的经营面积已扩至230平方米,灯具种类达到上万种。  

  专家点评: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主任王现利认为,将其他城市的特色商品引进洛阳,填补市场空缺,创业者把握了一个不错的商机。但是,往往是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只靠千篇一律的模仿经营很难让创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所以,创业者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在提高销量上多花心思。刘安就做到了这一点。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