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 喜好兼顾
选一辆保有量少的新车型彰显个性,还是以口碑为序选一辆被普遍认可的车?很多第一次买车的人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心仪那些最新上市、特立独行的车款,同时,对同事、朋友中广泛使用的车款又取舍不定。
刚刚发布的新车往往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不可否认,新上市的车款在新技术导入、舒适配置升级、外观和内饰的美学造型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前期的市场调查充分、品牌美誉度高,产品受到用户的热爱是毫无疑问的。
但对第一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不是特别求新、求变,选择“老车”会比较稳妥。经过两次以上的年度改款或中期改款的车型,设计、工艺中的隐患已逐个被消除;零部件、工艺装备的制造成本在逐年下降;经销商的团队经过多轮技术培训,对车辆的维修、保养已经轻车熟路;驾驶、使用的利弊也被各媒体、论坛反复介绍,是经过了产品成熟期的“实惠之选”。
尽管不少人在选车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但后来会发现,如果对车子的长相不太满意的话,最终还是会被放弃。因此,外观顺眼在选车过程中也很重要。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购车预算
单给自己一个明确限额,例如10万元、15万元,这样的购车者毕竟不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预算就能任意浮动,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大致的心理预期,购车的预算是多少,买多大的车,排量是多少,然后会在综合衡量各种因素后进行选择。
为适应不同的需求,厂家推出系列车型或者是提供若干配置选装,使购车者可以在天窗、ABS、气囊、音响、中央门锁等方面进行选择。这样容易把消费者最初的想法打乱,从而导致买到更贵的产品。
购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增加一两万元就能增加不少配置,很多人也因此“咬咬牙”把原来的预算提高,例如从舒适版升级到豪华版之类。
汽车专业人士表示,“汽车配置并非越贵越好。汽车加装的配件越多,它的维修风险率也就越高,适当的装饰配置才能起到既安全又舒适的效果”。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实用就好,没有必要花更多的冤枉钱去买一些不实用的功能回来。
买得起 也要养得起
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基本上是按照车型的“品牌、外观、价格”等来选车,在买车前并未计算工时费、保养费等“售后账”,等到掏钱时,才开始心疼。
或许我们都关注于“购车预算”,但使用成本也应该在我们的费用预算之内,不一样的车在使用成本上有很大的区别,应该将这一点纳入我们选车考虑的因素里面来。
用车预算里面,有一部分是固定的费用,例如车船税、停车费等,特别是停车费这样的花销跟我们买什么车是没有关系的,和选车息息相关的后期用车费用,当然就是油耗了。随着油价的逐步上涨,油耗较低的车型成了不少人的首选,在买车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支出来考虑合适的车型,不必刻意追求汽车的配置。
(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