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珍是从洛阳走出去的著名曲剧演员,唱腔精绝,空灵、轻巧、俏丽,被观众誉为“百灵鸣春”,其风格像她的老师新凤霞(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她对曲剧唱腔艺术有很大贡献,开辟了一个新流派。
周玉珍是伊川人,生于1942年,其演艺生涯起步早,出名早。她的父亲是“圈内人”,曲胡造诣很深,当年为讨生活,常在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渑池一带演出,小玉珍没人带,只好跟着父亲,整天泡在剧团里,耳濡目染,迷上了唱戏。
有一次,剧团在陕州演出,观众点名要看时装戏《小女婿》,但剧团苦于没有演小女婿的演员,五六岁的小玉珍正在旁边玩耍,大家说:这孩子很灵,何不让她试试呀?小玉珍当仁不让,正准备上台,一扭脸看见父亲走过来,吓得扭头就跑。
原来,父亲不想让她学戏,怕孩子也像自己一样,终生流浪唱戏。可这次救戏如救火,父亲只好叫住了她,先让她站那里,唱两句配配弦。这一试不要紧,这孩子真有天赋,一板一眼,从容不迫,父亲觉得她是个好苗子,就决定让她从艺。
可孩子实在太小,遇到坐在椅子上唱的戏,她个子低,舞台坐椅高,每次都得有人来到台上,把她抱起来放在椅子上。观众看到这场面,感到惊奇,说:“这个演员怎么这么小啊?”
一次,剧团到太原演《坐楼》,这是个大场面的舞台,不允许人上来布置道具,小玉珍面对高坐椅,没办法,索性虚靠在椅子前面唱了起来。
她把“坐楼”演成了“站楼”,剧团的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但台下出奇地静谧,观众看得很投入。“好!这次蒙住观众了!”乐队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其实观众哪里会被“蒙”住?而是被她的演唱迷住了!观众太识戏了,早就看出她坐不到椅子上,但唱得实在好,觉得有趣,一个劲儿地叫好。她一下子就红了,那年她刚9岁,“九岁红”的名字就此叫开了。
曲剧史家李振山认为,周玉珍演艺生涯的第一次飞跃,是演《刘海砍樵》,她扮胡大姐,需耍扇子功,一双扇子握在手里上下翻飞,犹如蝴蝶,必须舞得轻盈好看。为练好扇子功,她在大冬天练呀练,手都练肿了,硬是用三年时间,把扇子舞成了翩翩蝴蝶,舞起来携春风,带花雨,把观众的心扇得美滋滋的,绝了!
14岁,她扮《杀齐王》中的女主角,参加省戏曲汇演,获演员三等奖。1959年,她主演现代戏《摘苹果》,参加省青年演员汇演,获演员一等奖。接着,一发不可收,连续演了《七夕泪》、《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胡兰》等,在豫西都很受欢迎。
这时,她的演技已经成熟,洛阳观众评价,当时在洛阳一带,就数偃师曲剧团、渑池曲剧团最厉害——偃师曲剧团凭的是“五挂胡子”,即有五个好须生演员;渑池曲剧团凭的两个好演员,一个是马骐,一个是周玉珍。
周玉珍演艺生涯的第二次飞跃,是1974年她调到洛阳地区曲剧团后,在《寇准背靴》中扮演柴郡主,给人物注入了新内涵,把柴郡主演活了。“文革”前的《寇准背靴》是按一般宫廷戏的路子走的,帝王将相,满台贵胄,台下虽有掌声,却无笑声,气氛严肃。周玉珍提出:必须让宫廷生活世俗化,皇室贵胄平民化,让柴郡主具备常人的思维和情感,这样老百姓才能接近她、看懂她。
她大胆改革尝试,表演程式上跳出宫廷戏旧框框,把河南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在运用青衣行当刻画人物方面,揉进花旦行当的一些技巧,使之很有生活气息,实现了“青衣行当花旦化”。这样一来,角色与观众拉近,人物马上就活了。她塑造的柴郡主,形象生动,唱做俱佳,全无做戏之痕迹,全是人物原生态。柴郡主不再陌生了,就像站到观众眼前的“老熟人”。
此剧久演不衰,在中原、在山陕、在甘肃、在京津都很叫好,后被拍成电影《背靴访帅》,走向全国。
1985年,她到汝州曲剧团担任领导职务,1988年调入河南省曲剧团。她戏路宽,主演过200多出戏。除《寇准背靴》外,她主演的《小二姐做梦》、《五福临门》、《千里送京娘》、《花为媒》、《劝酒》、《红娘》、《攀龙附凤》、《红色娘子军》、《王婆骂鸡》、《王二姐盼郎》、《小二黑结婚》、《贤良女劝夫》、《海港》、《洪湖赤卫队》、《金鳞记》、《搜书院》、《柜台内外》等都很有名,其中由她改编、主演并设计唱腔的《小二姐做梦》,获曲剧大赛“金牌头名”;《五福临门》,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周玉珍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获得了许多高规格奖项,在多个领域有大贡献,唱腔艺术更是达到了高峰。目前她仍活跃在舞台上,并把她明亮清脆、委婉甜美的声腔艺术,传给她众多的徒弟和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