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关林大门 |
| 运城解州常平村关公祖茔地 |
|
“关公信俗”是华人世界信仰关羽的一系列民间风俗。2008年6月7日,“关公信俗”曾被我国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6月,山西运城率先启动了“关公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开始踏上申遗之路。
2011年3月,山西和河南两省共同向国家文化部递交了申报材料,正式启动了联手申遗的行动。一旦申报成功,“关公信俗”将成为山西和河南两省的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关公信俗”开始申报“世遗”
在前不久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洛阳某官员透露:河南省的非遗保护部门正与山西省携手,欲将“关公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项工作的材料申报工作已于3月结束,到明年12月可以揭晓。
记者就此事向洛阳关林管理处处长郭挺彩求证。郭挺彩说,今年2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专程到洛阳关林。在他的指点下,今年3月,洛阳关林已按照要求,向联合国提交了中英文对照的文本文件。
5月,乌丙安在河南演讲时提出,洛阳关林的保护得到国内外的赞赏,河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与山西联手申遗,让“关老爷”成为继“妈祖”之后,我国信仰类的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前,作为关羽的出生地和故居、祖茔所在地,山西运城已在去年的“文化遗产日”上,高调提出将“关公信俗”申报“世遗”。
千百年来,关羽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广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认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关公信众颇多。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够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烟祀且庙祀无垠的历史人物只有关羽一人。同时,关羽也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
今年7月24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关公》邮票一套两枚,同时还发行一枚小型张,关公正式登上国家名片,也预示着“关公信俗”申遗进入冲刺阶段。
2 未来河南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
“关公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何在?
简单地说,一旦申报成功,河南将有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洛阳而言,继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洛阳关林也将入列“世界级”,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2009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令人尴尬的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竟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级非遗项目。在信仰类遗产中,“妈祖信俗”先于“关公信俗”入选,这多少有些让人不甘心。因为无论是影响的范围还是人数,“妈祖信俗”都很难和“关公信俗”相比。
在数日前洛阳举行的一次讲学活动中,郑州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高天星表示,“关公信俗”为广大民众信仰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勇的道德意识与理想,既渗融在儒学的春秋精义之中,也融汇到了释道的教义里,表达传统民族精神,这种情景在中国民间诸神中实属罕见,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广泛信仰也是其他信仰难以比肩的,所以“关公信俗”具有普世精神,理应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3 洛阳关林扮演什么角色?
不可否认,“关公信俗”申报“世遗”,最早是山西运城的动议,解州关帝祖庙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但前不久在河南举行的一次文化活动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夏挽群表示,河南、山西携手“关公信俗”申遗冲刺,成功把握更大。
郭挺彩也表示,山西运城是关公出生地,河南洛阳是关公首级的埋葬地,两地携手申遗的希望更大。
郭挺彩说,洛阳关林是海内外最早建庙祭祀关羽的圣地。经他考证,洛阳关林建庙应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至十月间,最为可能的是曹操埋葬关羽首级的同时就在此建造了祭祀关羽的祠堂,距今已有1791年的历史!
洛阳关林还是海内外唯一林、庙合祀关公的圣地,也是中国封建级别称谓最早的关庙。郭挺彩说,封建礼制规定,埋葬圣人的地方称“林”,皇帝则称“陵”,王侯称“冢”,士绅称“墓”,百姓称“坟”。
从北宋开始,关公便平步青云。从北宋的忠惠公,宣和时的武安王,南宋末的“壮缪义勇武安英齐王”,元代的“显灵义勇武安英齐王”,明初又封为“侯”、“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万历时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朝,对关公的俗信可以说达到了高峰,关公不断被加封,被光绪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多达26字。与此对应,洛阳关林的名字也从“关侯庙冢”改为“关王冢庙”,又改为“关帝陵庙”,直到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才改为关林,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
到了清代,以关林为中心的关公信俗活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间,关林祭祀关羽最为隆重,不仅有官员、百姓祭祀,当地的“关帝神社”都要来助兴,声势浩大。
1994年,关林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台湾、香港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膜拜关帝,祈求灵佑。关羽,这位千秋圣人所凝聚的忠义精神,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会点。
“关公信俗”申报“世遗”,动议起于山西运城,正式申报时则豫晋联手,这是由洛阳关林的地位所决定的,也是洛阳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