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2009年刊发的张宏伟与社会各界人士爱心互动的报道。 | |
(上接A06版)
“我们家永远欠着大家的情”
张宏伟永远也忘不了那温暖的一幕幕。
“一拖集团的一名女职工,带着失明的孩子来病房看望小梦迪。他们一家人也很不幸,也很贫困,可她硬是塞给我们1000元钱,我怎么推都推不掉……”张宏伟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忘不了那个盲女孩。“当年那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吧。”张宏伟喃喃道。
他说,虽然小梦迪最后还是走了,但“我们家永远欠着大家的情”。“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帮助我。”张宏伟告诉记者。
2009年2月,他曾给本报打来电话,表达了想捐献骨髓的愿望。可由于洛阳没有相关医疗机构,欲捐献骨髓者必须与北京中华骨髓库联系。鉴于张宏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中华骨髓库河南省分库并不建议他捐献骨髓。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同月,市精神卫生中心得知张宏伟的情况后,把他接到了医院,免除了他的食宿费、医疗费,还对他进行系统治疗。
“社会对俺帮助太大了。”张宏伟说,那时他就想,去世后一定要捐出遗体,帮助更多的人。当时,他的大哥和姐姐们得知弟弟的想法后都十分紧张,以为张宏伟有了轻生的念头。
张宏伟说,他热爱生命,想捐献遗体是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他表示,自己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我无法再为社会作什么贡献了。可想想洛阳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这些年来带给自己的温暖,总觉得应该回报”。
“这是我回报这座城市的唯一方式。”张宏伟说,他想趁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尚可,赶紧把手续办了,“要是脑出血再次发作,我有可能要完全失去行为能力,那时候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另外,他专门强调,虽然患有脑中风,但他的脏器都是健康的,眼角膜也很正常——如果能找到当年那名来病房看望小梦迪的盲女孩,他很想在去世后把眼角膜捐献给她。
采访结束时,护士长刘淑红悄悄告诉我们:这两年来,张宏伟一直在翻看的报纸就是当年刊登关于小梦迪报道的《洛阳晚报》。报纸翻烂了,他还不舍得丢弃,直到报纸“薄得再也翻不起来”……
有关部门将帮他达成心愿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张宏伟大哥的电话。他说,弟弟以前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他能理解弟弟,也会和姊妹们商量这件事,帮助弟弟实现心愿。
为了帮助张宏伟实现心愿,记者联系到了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他说,目前我市并不具备直接接受遗体捐献的条件。有捐献意愿的市民,可通过定点接收医院来完成捐献,目前郑大一附院为接受遗体捐献的定点医院。
对于张宏伟专门提到的眼角膜捐献,郑瑞生说,和捐献遗体不同,捐献眼角膜需与河南眼科研究所联系。
不过,不论是遗体捐献还是眼角膜捐献,市红十字会都可帮助张宏伟与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中心联系。届时,张宏伟可填写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两份表,报到省里审批。
郑瑞生说,目前我市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并不多,经市红十字会捐献并实现的只有一例;填表的有十几例,但尚未执行。针对遗体捐献,由于国家目前尚未专门立法,所以相关部门执行起来非常慎重:首先,红十字会必须确认捐献行为是捐献者自己的真实意愿;捐献者去世后,还需要执行人签字方得实行。
张宏伟能否完成自己的心愿?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