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玉明 雅琦 |
|
核心提示
作为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统计数据,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今近乎妇孺皆知。然而,CPI数据是怎样得出的,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与许多人的感受不一样,大多数人并不太清楚。新华社记者随同价格采集人员深入一线,实地了解CPI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1 “特殊顾客”只问不买
四千采价员遍布全国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上的一家牛肉拉面饭馆日前来了一位“特殊顾客”。
她先看了看入口处悬挂的价格牌,大碗牛肉拉面5元一碗,又向老板确认了大碗牛肉面现在的确卖这个价,便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个类似智能手机的东西,输入了一番后离去。
这位“特殊顾客”是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的采价员梁昕,她正在为每月公布的CPI数据做价格采集工作。她手持的类似智能手机的东西是新装备的、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电子采价器,记录的每一笔价格、采价的每一个地点会像发短信一样上报,这些数据经过审核后将上报至国家统计局。
这家牛肉面馆她每月都要“光顾”。在她的价格采集工作中,牛肉拉面归类在食品类“在外用餐”中的“地方小吃”一项。
“兰州人的生活离不开牛肉拉面。从去年7月份开始,大碗牛肉拉面的价格由三块五涨到四块,到今年9月份涨到五块。”梁昕对牛肉拉面的价格变动了如指掌。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像梁昕这样的“特殊顾客”,全国共有约4000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约500个市(县),从6.3万个采价点中收集构成CPI的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
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采价员马丽娥每过5天会准时出现在菜市场,记者全程随同她进行了一次采价。
上午9点半,马丽娥来到太原市康乐街集贸市场。一进市场,她就不断向摊主询问猪肉、菠菜、大葱、土豆等的价格,摊主们对这位只问价不买东西的“特殊顾客”早已熟识,有问有答。
记者发现,同样的食品她要向不同的销售摊位询问价格。比如菠菜有的摊位卖每公斤2.2元,有的2.4元,有的2.6元,但以2.4元居多,于是她记下的价格就是每公斤2.4元。在菜市场收集完49种鲜活农产品价格之后,她又前往北大街的一座大型综合超市采集包括老陈醋在内的144种日用商品的价格,一直忙活到中午。
2 一年中,价格有的涨了一倍,有的降了一半
物价直接关系到百姓的钱包,价格的涨落每个人都有着切身的感受。不过,不同的侧重点,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南京市区虹桥中心华润苏果店购物的肖玲女士说:“现在东西卖得好贵呀,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得厉害。我到商场购物,只挑打折促销的买。”顾客王欣欣则表示,家电、日用品价格变动幅度不是很大,有些打折促销的商品甚至要便宜很多。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采价员潘勤凤告诉记者,食品价格的涨幅确实比较大。以南京特色餐饮盐水鸭为例,去年的价格为每斤12.5元左右,目前涨到了14.8元左右,最高时达16.8元。不过,日用品价格比较平稳,一些家电的价格还出现了回落。在潘勤凤的价格记录本上,一款女式自行车价格始终保持在398元,近一年时间都没有变过;一款3盒装的抽纸的价格也稳定在13.9元……
在太原市北大街的一家大型超市内,正在采购的市民吴起富说起了对物价的感受:现在比较贵的食品主要还是鸡蛋、猪肉和鱼类,比如鲈鱼去年是每斤16元,前几天买的时候涨到了26元。但今年的一些蔬菜价格比去年要便宜,比如大白菜、土豆等冬储菜的价格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左右。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上那家牛肉拉面饭馆老板马宗彪对产品涨价也是有话要说:今年以来各种原料的成本上涨太快,一碗面如果只卖4元钱就会亏本,不得已之下只好调到每碗5元钱。
一笔笔不同走向的原始价格数据收集上来后,如何形成CPI数据?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CPI汇总计算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公式计算。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单个商品或服务项目以及262个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各类别相应的权重,再计算CPI八大类价格指数和总指数。全国CPI的权重,是根据对全国14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资料确定的,并在今年根据居民消费的新变化进行了新的例行调整。
3 CPI数据与百姓的感受不同有四大原因
CPI数据与百姓的感受不同是一个老话题,在物价涨幅较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再度凸显。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CPI是一种加权平均数,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加权平均数,用来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单个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化。以近期大家感受突出的猪肉价格为例,虽然猪肉价格涨幅较高,但在CPI中的权重大约是3%,用猪肉价格的涨幅推断出CPI数据偏低是难以成立的。
针对百姓感觉物价涨幅高于CPI数据的现象,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处处长范怀华解释说,消费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食品价格确实涨得比较多,但家电、通讯类商品价格涨幅不大,有的甚至出现了下调。消费者对于食品涨价比较敏感,使得消费者觉得价格涨幅高于CPI数据。
比如,江苏省9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3.8%,其中猪肉涨幅达到了36.7%,而全省CPI上涨5.4%。消费者拿对食品价格的感受与整体的CPI指数比,会觉得CPI涨幅偏低。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分析认为,造成CPI数据与百姓感受不同有四大原因:
一是个体与总体的差异。每家每户消费品的“篮子”不一样,“篮子”里的东西涨得多感觉就涨得多。比如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但每个人买的东西是有限的,最大的感受是放在手推车里面的商品的价格。
二是地区间的差别,生活水平不同,对价格变动的感受不一样。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大型高档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价格差别非常大。
三是比较标准不一致。普通消费者感受最多的是,今天的东西和昨天比,或这次买的和上次买的东西对比,印象比较深。但统计局的数据对比基期是固定的,比如8月份的CPI同比指数是和去年8月份比的。
四是统计数据的时滞问题。比如,9月9日发布的是8月份的数据,普通消费者感觉的是9月9日左右的价格变化,而CPI数据反映的是8月份价格的变化。
相关链接
合肥启动CPI上涨与特困群体补助联动机制
□新华网合肥10月28日电(记者 汤阳)
记者10月28日从合肥市物价局获悉,为稳定市场、降低近期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影响,合肥市于日前再次启动CPI上涨与特困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今年第三次为特困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据合肥市物价局综合法规处处长潘署生介绍,今年第三季度合肥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涨7.0%,8月份CPI同比上涨5.5%,9月份CPI同比上涨5.7%。
根据合肥市2010年出台的《关于建立价格上涨与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的意见》,当连续3个月或预期3个月月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达到或超过3%时,合肥市将启动CPI上涨与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
本次CPI上涨与特困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的启动,是今年内合肥市连续第三次面向特困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合肥市区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合肥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2.8万多名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每人可获得补贴114元。
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实施,到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市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400多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