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教育电影奠基人孙明经诞辰100周年。昨日,孙明经的女儿孙建秋致电本报热线66778866,希望通过本报找到现在洛阳生活的另一位中国教育电影奠基人潘澄侯的后人。
1 潘澄侯是孙明经的导师
孙建秋女士今年72岁了。她在电话中说,她的父亲孙明经祖籍山东莱州,1927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工系,导师就是潘澄侯。
1934年,国际教育电影协会发起主办“农村题材国际电影大赛”,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委托金陵大学摄制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参赛。随后,由孙明经、潘澄侯编剧的这部电影在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开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大赛得奖的先河。
1936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正式设立“教育电影部”(后改为“影音部”并设置了“影音专修科”),孙明经任副主任并成为该部的实际负责人(后升为主任)。教育电影部在孙明经的领导下开展电影、播音、电视、摄影教育及科学研究、电影摄制、影片放映、影片引进与译制等工作。
1936年至1938年,该部与教育部合作办了3期训练班,共培养了220余名电影与播音人才。电影部成立后引进译制了66部国外教育电影,在学院内外放映,并于1934年开始批量自制教育电影。孙明经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教育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当时参加拍摄教育电影的金陵大学教师还有潘澄侯,但不久潘澄侯就被调走了。新中国成立后,孙明经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澄侯则在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作。孙建秋说,父亲孙明经生前一直惦念将其带上电影之路的潘澄侯老师。
2 潘澄侯晚年在洛阳生活
孙建秋说,潘澄侯在“文革”前后被下放到河南,此后再无消息。由于历史原因,北京轻工业学院也未能保存潘澄侯的档案。
经过多年寻找,孙建秋终于了解到,潘澄侯育有三子:潘承杞、潘承槃、潘承朵(音)。潘澄侯于1976年去世,晚年与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工作的小儿子潘承朵一起生活。
“两位老人都已去世,留下了诸多谜团:两个学化学的人,怎么会涉足电影领域?起初的化学课又怎么变成了电影课……”孙建秋说,作为中国教育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潘澄侯留下的资料更少。她希望找到潘澄侯的后人,一同了解、还原潘澄侯的经历和他对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
如果您是潘澄侯的后人或了解相关线索,请拨打电话66778866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