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立(右)与儿子在品鉴藏品。 |
| 状元第银锁(清末民初) |
| 微雕鸳鸯戏莲纹茶杯(清代) |
| 藏宝盒(清代) |
| 茶壶(现代) |
| 镂雕雀梅头银碗(清代) |
|
核心提示
洛阳民营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6日下午,我市第九家民营博物馆——洛阳历代银器文化博物馆项目论证会召开。
战国的龙兽代沟、唐代的蔓草粉盒、明代的龙凤酒壶、明清的多彩珐琅银马蹬……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向我们讲述一件件历史往事。流连在3000多件精美银器间,记者被76岁的周建立老人殚精竭虑,举全家之力拯救文化遗产之举深深感动。
1 这一天,他等了快20年
16日下午6时,在涧西区南昌路南端的“周公银器博物馆”,我市第九家民营博物馆——洛阳历代银器文化博物馆项目论证会正在这里进行,来自市文物、文化部门以及全市各界的专家、学者被陈列的3000多件精美藏品深深地吸引。
这3000多件精美藏品的主人,是76岁的周建立老人。论证会现场,周建立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天,我等了快20年啊!”
老人发自肺腑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项目论证会的举行,将使“周公银器博物馆”具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周建立近20年的心愿也将实现。
周建立动情地回忆说,他正式收藏银器是在1978年左右。1992年,他收藏的银器已达数千件。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银器,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把它们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当年春天,他在洛阳办起了银器展。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展览给他带来了很大麻烦。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到展会上,给他立了私藏白银的“罪名”,并宣布须没收所有藏品。周建立蒙了,自己十几年来潜心收藏银器,为的是拯救中国文化遗产,怎么就成了私藏白银?
“当时国家对黄金、白银市场还没开放,他们觉得我一个人手里有这么多银器不可思议。不过在我的据理力争下,我的藏品最终保住了!”周建立说。
但这件事在周建立的心里留下“阴影”:多年的收藏为何得不到认可?一气之下,他带着自己的部分藏品跑到北京,到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找专家“讨说法”。看着周建立摊在桌子上的一大堆各个时期的银器,专家们很惊讶:一个民间藏家手里居然有这么多珍贵藏品,其银器的种类和数量是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都达不到的!
最终,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夏更起为首的专家组给了周建立一个说法:他收集了数千件被历史遗忘的民间银器,这项本该由国家文物部门做的工作,周先生个人提前做了,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有了专家的支持,周建立的心终于放下了。之后,在民革中央和故宫博物院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周建立在北京办起银器展,吸引了中央各级媒体20余家关注。
尽管如此,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周建立此后的办展览之路依然不太顺利。周建立决定从此不再提办展览、办博物馆的事,只专心收藏。
但是,在周建立的心里,办银器展的念头并没有就此泯灭。
2 为“淘宝”,他把呢子大衣和手表“押”上了
了解收藏的人都知道,要长期坚持收藏,必须有坚定、执著的信念。那么,周建立的收藏之路又是如何开始,如何走下去的呢?
老周笑着说,他是被一个银匠推上银器收藏之路的。
1978年的一天,老周路过老城一家加工首饰的店铺,正有一个人拿着一只银杯要给女儿打手镯。“那银杯上面盘着龙,雕着花,我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老周说,他当即表示想用自己的银元换这只银杯,对方却不同意。正争执时,旁边一个小银匠嫌啰嗦,一锤便把银杯砸碎了。
“他那一砸,砸得我两眼都是泪啊!”老周说,老祖宗留下那么好的东西,一锤子就给毁了,可惜啊!
回家后,周建立便萌发了收藏银器的念头。他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了解银器收藏的知识、状况。让他奇怪的是,全国居然没有一家博物馆搞银器展,更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介绍银器收藏的。
了解这些后,周建立明白了自己收藏的意义所在:这是一项在全国尚为空白的事业,如果能坚持下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周建立退休前是名医生,有五个子女,生活并不富裕。但碰到好的银器,他总是不忍割舍。他告诉我们,10多年前,他曾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古玩市场看到了一双明代的马蹬,上有双狮滚绣球的图案,十分精美。人家要价数千元,可他身上只有1000多元。怎么办?老周只好脱下自己的呢子大衣抵押,可对方仍不同意。无奈之下,老周只好把自己胳膊上戴的一块梅花手表也“献”了出来。
虽然周建立是穿着毛衣回家的,可心里激动不已:好东西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
收藏多年,几乎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周建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0年到西安“淘宝”。把手头所有的钱、银元都换成藏品后,周建立又看中了一件稀罕的藏品,对方出价1000元。周建立爱不释手,当即给儿子发电报:速送钱。几个孩子在家东挪西借,凑了2000元,小女儿坐火车给父亲送来。“我拿到钱后,孩子就坐火车回去了,我继续留在西安找藏品。”提起这件事,老周不好意思地笑了:2000块钱,又能多淘些东西呢!
正是凭着这份执著,周建立的藏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精。他不仅收藏了近万件银器,还写出了《中国民间银器》一书,夏更起为他的这本书作序。
“其实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为了写这本书,我从1998年开始阅读研究各种文献、资料,并对自己收藏的东西进行整理、筛选,去伪存真,分类划系,费了老大的劲儿!”周建立说。
3 找个“家”,让老人的梦想能够安放
76岁的周建立早已子孙满堂,五个子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也小有成就。他们告诉记者,看着两鬓斑白的父亲深深地沉醉在自己的收藏中,满屋子的银器无处存放,他们就一直琢磨着要为父亲的梦想找个“家”。
周建立的大女儿周涛说,从2008年开始,周家每年的家庭会议都围绕着如何帮父亲圆梦展开。2010年,几个子女作出决定,由大哥周明明出面筹建“周公银器博物馆”。
48岁的周明明如今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周公银器博物馆”的馆长。“父亲老了,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做子女的有责任帮父亲实现愿望。”周明明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银器收藏也有一定了解。
2011年5月,“周公银器博物馆”在南昌路正式开馆,30多个系列3000多件藏品令参观者震惊不已。展品从银冠、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到文房四宝、兵器、餐具、酒具、玩具等,最早的年代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一个明代的龙凤酒壶,以凤头为嘴、龙身为把手,呈“龙凤呈祥”造型;一个长约8厘米的墨盒上,一对虾刻画得惟妙惟肖,这对虾的原图是著名画家齐白石八十高龄时所绘;一个旱烟袋上刻着一个骷髅头,和现在在烟盒上画骷髅头,提醒人们吸烟有害健康的寓意颇为相似……在一些装饰类银器展品中,仅清朝至民国时期女性用的发簪、发钗、发花、步摇等达700多件。
延伸阅读
专家学者寄语
刘德胜(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周老先生举半生之力传承民族文化,让大众分享,其精神值得提倡。民营博物馆是政府办博物馆的有力补充,尤其是洛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更需要通过大批民营博物馆来展示。市文物部门今后将做民营博物馆的坚实后盾,充分运用国家政策,积极帮助解决民营博物馆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其不断发展、完善、壮大。
王支援(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目前的“周公银器博物馆”已经具备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下一步要在各个藏品的说明上下工夫,对各种珍贵的藏品做明确的断代。此外,既然是银器博物馆,就需要在藏品的时间、种类甚至国别上有所拓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薛瑞泽(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周老先生倾半生精力收藏银器的精神令人感动,建议增加展品背后故事的介绍,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收藏的过程。同时也应借助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扩大博物馆的知识容量。
刘红旗(市文联党组书记):洛阳正在大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民营博物馆的兴起正是国家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有利支撑。试想,洛阳的藏家都能像周老先生一家一样把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未来的洛阳会有50个甚至100个包罗万象的民营博物馆,那时的洛阳将成为真正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