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要吃药,什么情况下应该服用抗菌药物,很多读者可能搞不清楚。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就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为你说明怎样正确服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
误区:张琳今年读大二,10月底,她的咽炎犯了,嗓子有些干痒,总是想咳嗽。于是,她认为体内有炎症,需要服抗菌药物,把体内的炎症“消掉”。张琳自己到药店购买了阿莫西林胶囊,服用了两个星期,咽炎的症状也没有得到缓解,身体还一直处于乏力状态。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由于长期服用抗菌药物造成浑身乏力。张琳纳闷了,嗓子发炎了不就是要消炎吗?难道是药吃错了?
专家解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科长王金梁说,老百姓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炎药是指能抑制机体炎症红、肿、疼等反应的药物,通常服用的消炎药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抗菌药物多用于感染性炎症,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的。
虽然感染会伴随炎症,但炎症不是感染。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有炎症,如关节炎等,希望靠服用抗菌药物来缓解症状,不仅没有效果,而且长时间服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产生耐药性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皮肤溃烂,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引起肝肾血液毒性等。
抗菌药物不可乱用
误区:嵩县的许先生得了一场“怪病”,身体总是发热,病情时好时坏,但是又查不出发热的原因。为了缓解发热症状,他不停地服用抗菌药物和退热药。医生怀疑他因为服用过量的抗菌药物引起发热,让他停掉了所有的药物。此后,许先生的发热竟然痊愈了。
专家解释:抗菌药物是国家处方药,患者如果没有医生开的处方,就能在药店买到抗菌药物,说明药店管理有漏洞。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时,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因此,患者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普通的感冒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抗菌药物,因为绝大多数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假如患者在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一直服用抗菌药物,一旦患者出现合并细菌感染,再服用抗菌药物就会产生耐药性。
服用抗菌药物有期限
误区:很多人都知道药物服用多了,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当服用一段时间抗菌药物后,症状得到了一定缓解,他们认为病情已经痊愈,便自行停止服药。
专家解释:“抗菌药物服用的期限,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衡量。”市中心医院药剂科科长郑伟说,脑部感染和心脏出现细菌感染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的时间较长,至少需要服用一个月。常见的支气管炎和肺炎,要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服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通常来说,当患者是一般感染症状时,待症状消失后需要再服药3天至4天。症状消失并不能说明体内细菌完全被消除,仍然有一小部分细菌存活。如果患者不按医嘱随意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另外,患者要按药品说明书上的时间间隔来服药。药物服用后,药效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程度,经过人体代谢会逐渐减弱。此时,患者要及时服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作用。
不是所有伤口都用抗菌药物
误区:近日,孙先生怒气冲冲地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投诉。孙先生质问工作人员:“我的小孙子刚做完疝气手术,医生为什么不给用抗菌药物?要是出现感染咋办?”
是不是所有的伤口都要使用抗菌药物?这不仅是孙先生的疑问,也是许多读者的疑问。
专家解释:“手术患者要按照切口分类使用抗菌药物。”王金梁说,手术切口分为一类切口、二类切口、三类切口。一类切口是清洁切口,是完全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的手术切口,如女性双眼皮手术、疝气等。此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二类、三类切口为非清洁切口,如胃肠道切口、爆炸伤、伤口有灰尘等。此类切口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但是抗菌药物使用不能超过72小时。
儿童用药剂量不要自己换算
误区:给孩子服用药物家长最操心,尤其服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控制好量。家住老城区的杨女士每次给女儿服用抗菌药物都要按说明书换算半天,抗菌药物片剂或冲剂按克计算,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需要按体重换算成毫克。杨女士每次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都细心换算,但仍然避免不了出现错误。
专家解释:“给小孩服用抗菌药物需要按体重给剂量,不仅很多家长不太会换算,一些非小儿科的医生也不是很熟悉。”郑伟说,建议读者在让儿科医生开处方时,就把抗菌药物服用的剂量详细地记下来。有些片剂或冲剂需要服用几分之一片或几分之一包时,家长不容易精确掌握。不过家长也不必太过精确,药品说明书会给一个弹性的服用剂量。家长在给孩子服用药物时,剂量既不要超过最高值,也不要低于最低值,在保证药效的同时还能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