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条中州路,记录半世纪古都巨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1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一条中州路,记录半世纪古都巨变
□记者 韩铁栓 通讯员 贾光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州路 贾光明 翻拍
  核心提示

  10月16日,中州中路中州桥至九龙鼎段综合提升工程拉开帷幕。这是我市为提升中州路交通、景观效果,将其打造成精品道路进行的最系统的一次改造提升。

  作为一条修建于1955年的道路,中州路是一条见证洛阳城建史和洛阳人艰苦创业史的特殊道路,是洛阳这座城市无言的丰碑。

  一条路,几段传奇,半个多世纪不灭的记忆。

  1 友谊路、反帝路、红旗路名字上的时代烙印

  作为洛阳的一张名片,中州路从1955年开始,历经了时代的风雨,几度易名。

  《洛阳市志》记载:“中州西路,(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时拟名纬二路,1964年易名友谊路,1966年又更名为反帝路,1982年改称中州西路。”而中州中路1966年也曾改名红旗路,1982年恢复原名。

  中州路是时代的产物。“一五”期间,洛阳工业强力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闻风先行。

  市城建集团公司退休干部闫亚利说,1955年,中州路开始修建时,首先动工的是两段:现在的中州西路和中州中路西关花坛至黄梅路段。当时的城市道路规划是:现在涧西大厂门前的建设路拟名纬一路,现在的中州西路叫纬二路,现在的景华路叫纬三路,现在的西苑路叫纬四路。纬一路以北为生产区,纬一路与纬三路之间是文化娱乐、生活区,纬三路以南是生活区。

  纬二路的重庆路路口以西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段,当时称“八步路”,因为当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叫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简称“八步校”。“八步路”这个名字沿用了很长时间,后因为拗口,外地人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遂改为中州西路。

  闫亚利说,在纬二路开始修建前,现在的中州东路西关花坛至民主街段的干道雏形也已形成,叫东华街、西华街,所以1955年修中州路时只是对东华街、西华街进行了整修,未进行大规模建设。1955年,现在的西关花坛护城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老洛阳城终于有了新的向西出城公路。当年,西华街向西修到今天的黄梅路口,也就是一运公司门前,这是最早的中州中路。之所以修到那儿,是因为当时洛阳交通运输的“司令部”在那儿。这一延伸,使得洛阳传统意义上的东大街、西大街失去了意义,东华街、西华街取而代之,成为洛阳东西向的主干道。

  1956年,中州路从现在的黄梅路口修到人民西路口,西工的“小街”和老城的“老集”成了当时洛阳最热闹的地方。紧接着,中州路从人民西路口修到中州桥。到1957年,中州中路基本定型。

  2 当年规划路宽60米,很多人认为太宽太浪费

  今年82岁的东树庄老人是市中心医院的老职工,也是市中心医院家属院的老住户。几十年来,老人就像他楼前的中州路一样,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东树庄是老城人,他说,老城的东大街、西大街是当年贯穿洛阳城东西的主干道,出了当时的西关(现在的丽景门)往现在的西工、涧西去,只有一条洛(阳)潼(关)公路。这条公路从金业路穿过五贤街,经现在的凯旋路,到解放路附近折向西北,在今中州桥南50米处有个简易桥梁,跨过涧河,沿现在中州西路的大致平行路线到谷水,就可以出洛阳到西安了。

  回忆起当年修建中州路的情景,东树庄说,那时从西关往西,都是大片的农田,特别是市中心医院这块儿,是很肥沃的洼地,所以修中州路时,听说道路规划总宽度为60米,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太占农田了,浪费。另外,原来的路基本上在现在凯旋路的位置,撇开老路,另建新路,也有人想不通。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中州路是“挨骂路”。

  事实的确如此。中州路规划时,是从现在的西关花坛向西修到七里河,由于两旁都是农田,所以即使在当时的市领导层中也存在不同意见,认为路不必修那么宽。时任洛阳市委第一书记的李立则力排众议,坚持超前规划。他认为,洛阳是工业重镇,经济发展快,城市化进程快,因此中州路要扮演城市主干道的角色,就不能光顾眼前。李立后来因此受到批评,其主要“错误”就是修中州路“占用农田过多”。闫亚利说,洛阳地方史志上记载了李立当年的感慨:“现在你们骂我把道路修得宽了,30年后你们还要骂我把道路修窄了。”

  如今,当我们感叹中州路车流量大,路不够宽时,谁能想到50多年前大家还嫌它太宽呢?

  3 历经多次考验,中州桥成洛阳的“桥坚强”

  在王城公园西侧的涧河上,横跨着一座贯通东西的大桥,这就是中州路第一桥——中州桥。作为贯穿城市东西主干道的咽喉工程,它先中州路于1954年10月动工。这座比中州路历史更长的桥,不仅见证了中州路的沧桑和荣光,还以自己坚强的形象为中州路增添了不少亮色。

  闫亚利说,中州桥也是为适应洛阳的经济建设而兴建的。“一五”期间,洛阳被确定为重工业城市,但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厂等大型工厂选址均在涧河以西,从当时的后方基地老城区过涧河只有解放前留下来的一座小石桥,根本无法满足物资运输的需要。为加快涧西新工业区的建设步伐,我市决定在涧河上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桥梁——中州桥。中州桥1954年10月动工,1955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桥两侧的混凝土栏杆,那是仿照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栏杆设计的,所以,中州桥建成后,不少市民前去拍照,说它是“洛阳的金水桥”。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水文资料,大桥的设计者只好根据1915年那次最大洪水的水位推算,将最高水位设计为150.6米,流量3239立方米/秒。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标准在后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82年8月,洛阳连降大雨,洛河、涧河水位暴涨。尤其是涧河,流到王城公园后,由于河道突然回环,不易泄洪,水量越憋越大;转过园西的南北向河道后,因再无土崖阻挡,洪水滚滚向南倾泻而下。河水卷起的巨浪,没过桥墩,把中州桥东南角的河堤冲毁多处,但中州桥安然无恙。大水过后,有关技术人员前去查看,发现中州桥各处完好,不需要大的修缮。此后中州桥又经过多次大水的考验,始终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可谓洛阳的“桥坚强”。

  1984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州路交通运输日渐繁忙,市政府遂决定扩建中州桥,并于当年秋季动工,1985年春顺利完工。扩建后的中州桥,宽度由20米增至47米,两边慢车道各宽10米,人行道各宽3米,与中州路的“三块板”式结构相吻合,大大缓解了中州路交通拥挤的状况。

  现在,在中州桥东北侧还存有扩建纪念碑,碑上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中州桥”三字,桥西有“谷水亭”一座。当时,由于“谷水亭”的“谷”字采用了繁体字,还在我市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争论。

  4 曾经杨树搬家,如今法国梧桐一棵也不会少

  半个多世纪来,中州路经过多次整修,也进行了数次延展,但作为洛阳的交通要道,它的地位始终没变。

  2000年,经过邙山的310国道西段贯通,外地车辆绕城而过,中州路不再担负国道的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同年,中州西路取直、扩宽到谷水西花坛,完成了最近一次延伸。至此,中州路从洛界高速东入口一直通到谷水西花坛,横穿洛阳城,全长近20公里,“三十里长街”变成了四十里景观大道。它折射出的,是洛阳人创业的艰辛和对城市建设、生活理念的不断超越。

  闫亚利讲了一个小故事。1982年,因要举办首届洛阳牡丹花会(1983年)的缘故,中州西路开始改造。改造内容有道路、排水、自来水、绿化等。市政府当时提的绿化标准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十里飘香。”按照这一思路,绿化带内需大量种植侧柏、国槐、牡丹、百日红、桂花等,同时需把路旁的几千株杨树刨除。

  路有了,树没了,那怎么行?于是,一些市民就向市政府提建议,希望能够保留这些杨树。最后,指挥部经过研究,决定组织全市中小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到工地移植杨树。现在,我市很多中小学校的校园里还生长着从中州西路移植的杨树。

  而在最近的这次中州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有关部门更是承诺:路两侧的法国梧桐,一棵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