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最近,有一个父亲备受其他家长的关注,他叫萧百佑,被媒体称为“狼爸”。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行为、成绩不符合他所定的家规和要求,就会遭受严厉的体罚。在体罚式教育下,他的3个孩子都考进了北大。
“狼爸”的行为受到一些人的认可,已有30多名孩子被家长送到萧百佑家接受“狼爸”式教育;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此教育模式不可盲目效仿;还有人认为,“狼爸”式教育应和赏识教育相结合。
家教案例
被打进北大却心理不成熟
王先生今年28岁,他毕业于北大,现在某大型跨国公司工作。名牌大学的学历和不错的工作,足以让多数人羡慕。但在这些风光的表面之下,王先生内心有着难以诉说的纠结。
王先生的妈妈对他管教特别严厉,要求他放学后不能和同学们玩,要先回家写作业。即便是寒暑假,他也不能随便外出和同学们玩耍。对此,王先生已经形成习惯,上大学放假回家,如果没有妈妈的同意,他宁愿“宅”在家里也不出去找同学玩。他妈妈每天要给王先生准备一些水果,有时他忘记吃了,妈妈就会发脾气。上学期间,妈妈要求王先生的成绩必须是班级的前几名,否则会遭到一顿打。
“可以说,我是被妈妈打进北大的。”王先生说:“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成功者,但在实际生活中,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以前都是妈妈帮我安排一切,现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明知有些事情我办不到,但我无法拒绝别人。如果我没有把事情办好,就会感到万分内疚,向对方承认错误。”
专家点评:名牌大学毕业等于零
市23中校长李学平说,“狼爸”的孩子顺利进入北大只是个例,不是所有的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都可以顺利考进名牌大学。任何教育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注重成绩,而且要注重心灵成长。可以说,被“狼爸”打进北大的3个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可能缺失了一些东西,如人生观、价值观、少年时期的快乐等,而这些恰恰是他今后无论如何也弥补不回来的。拥有的知识不能决定一切,知识是载体,只有具备构建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才有可能成才。
人作为个体来讲,他的选择有很多,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合适的位置,就算是成功的。如果说考上名牌大学就意味着成功,显然对成功的理解太浅。“狼爸”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严格管教中,从他们进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脱离了“狼爪”,他们能否适应大学生活,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能否融入社会,都是一个未知数。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韩蜀说,王先生虽然被母亲打进了北大,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没有成熟。当他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不知道如何选择,更没有自己的主见。从年龄上来看,王先生是一个成年人,但从心理年龄来看,他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许多家长把孩子考进名牌大学当做成功的标志。其实不然,人生相当于一次长跑,考上名牌大学,只能证明你在某个阶段考试得不错,并且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和汲取知识的甘泉,并不意味着成功。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一切要从零开始。
家教案例
“体罚让孩子离我越来越远”
“看了‘狼爸’体罚式教育,我不赞成这样的教育方式。”耿丽梅(化名)说,她曾经是一个严厉的母亲,有些做法和“狼爸”的教育方式近似。她认为孩子只有严加管教,才能出好成绩,才能变得优秀。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打让孩子离她越来越远,最后竟然得了抑郁症。
耿丽梅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学习,在初中时就把孩子送进管教严厉的学校寄宿。就这样,耿丽梅仍然不放心,担心孩子在学校会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每周她至少到学校2次,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次,耿丽梅到学校,发现孩子作业错题很多,顿时火气蹿到心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把撕了孩子的作业本。耿丽梅的举动不仅吓住了自己的孩子,也吓住了班里的其他同学。同学们吃惊地看着耿丽梅,孩子低着头,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其实,这已经不是耿丽梅第一次暴力对待孩子。以前孩子犯错误时,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耿丽梅总是抓起手边的东西就打孩子。有一次,她竟然把笤帚都打坏了。打没有让孩子的成绩提高,反而让孩子的心离耿丽梅越来越远:孩子离家出走,越来越沉默寡言……当孩子向耿丽梅说:“妈妈,你打我的时候,我都想跳楼自杀。”这时耿丽梅的心揪成一团,她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为时已晚,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现在,尽管耿丽梅的孩子的病已经痊愈,但她提起这事时,后悔之情难以言表。
专家点评:
打骂孩子是违法行为
市双语实验学校校长宋广伟认为,父母打骂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只不过在我国没有人追究罢了。长期打骂孩子不利于其身心发育和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去完善他们的人格。只有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的发挥。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你生养了他,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完全属于你,你只是陪他一起成长。“狼爸”的做法有些过于偏激,完全无视孩子的心灵成长。棍棒教育下的孩子虽然成绩提高了,可知识面不够广阔,素质发展不够全面。
棍棒教育培养不出人才
洛阳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丁天赞:选择棍棒教育的家长,往往是想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如适当的奖励、适当的惩罚、积极关注等。棍棒教育或许短期内可以起到效果,但是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自我评价较低,没有自信心。
孩子很善于模仿,家长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怎么做,孩子也照着学。如果家长对孩子是棍棒式的教育,孩子也会照样子学。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会选择用暴力来解决。家庭教育模式是会传递的,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棍棒教育只会培养出守规矩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家教案例
支持“狼爸”不能一味赏识孩子
家长张薇算是比较严厉的母亲,她认为教育孩子不能一味赏识。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处处宠着孩子,使孩子不懂得规矩。因此,“狼爸”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张薇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忽然说了一句脏话。张薇愣了一下,立刻一巴掌搧到孩子的脸上,说:“以后这样的话不能再说。”孩子感到委屈极了,小脸憋得通红,两只眼睛泪汪汪地看着妈妈。张薇说:“孩子还小,对事非没有判断能力,和他讲道理效果可能不会太好。打一巴掌,可以让他记得住。”
当然张薇打孩子也是有分寸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上初中后,张薇就很少再打孩子了,但她的管教仍然很严厉。
专家点评:赏识孩子也要有原则
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张学争认为,现在很多家长推崇赏识教育,对孩子总是冠以“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等帽子,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迷失自我,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误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抗打击能力减弱,经受不起一点风雨和挫折。
赏识教育不是不批评,赏识教育要以事实为标准,不能无原则地赏识。家长除了给孩子爱和自由外,还要让孩子懂得凡事是有原则的,只有孩子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外在的秩序感才会表现得较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有时和法律一样重要。孩子从小懂得规矩,长大走入社会才不会去触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