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习机制必不可少,多年来,我市非遗保护部门一直致力于相关尝试和探索。12月5日,我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培训班将在市群艺馆开班。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地方曲种。20世纪50年代,这个曲种被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河洛大鼓是当时我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近年来,围绕着保护、传承这个曲种,我市各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
洛阳群艺馆搬入原洛阳博物馆大楼后,演出和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为保护、发展和传承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尝试建立展示、展览和传习机制,他们把河洛大鼓定为第一个传习项目。5日,在群艺馆公众培训教室,第一期为时5天的河洛大鼓培训班开课,受邀讲课的是陆四辈、王太平、张怀生三位代表性人物。
陆四辈师从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张天培,现为洛阳市曲协理事。其唱腔洪亮,动作大方,调门运用恰当。
王太平是偃师市曲协理事,曾拜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胡书进为师。
张怀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家。他自幼随父学唱河洛大鼓,后师从第四代传人段介平,曾在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