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塑像及苏式办公楼 |
| 龙门大桥 |
| 涧西区2号街坊外景 |
| 涧西区2号街坊内景 |
| 洛轴厂南毛主席塑像 |
|
□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
日前,市城乡规划局公布我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包括洛阳博物馆(老馆)在内的9处建筑“上榜”。一时间,这批曾淹没在现代建筑群中、显得有些“褪色”的老建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评选?“上榜”的建筑目前的保护情况怎样?列入名录后,它们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就此进行探访。
1 【回忆】 老建筑,凝聚着老洛阳人的“青春记忆”
昨日上午,在位于中州中路的洛阳博物馆(老馆)里,前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
站在大门前仰望,曾经悬挂在正中央、由董必武题写的“洛阳博物馆”牌匾已不见踪影——如今,这里是洛阳市群众艺术馆的所在地。
听说洛阳博物馆(老馆)被列入我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前来学画画的刘建设老人显得有些激动。
“我年轻的时候,这儿是市区最‘抢眼’的地方,谈恋爱的年轻人都喜欢来这儿照相。”刘建设说,“现在城市发展了,这老楼虽然看起来和那些高楼大厦有些不相称,可价值不能小看啊!”听老刘这么一说,周围其他老人纷纷附和。
与洛阳博物馆(老馆)同时入选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还有洛阳龙门大桥、河南科技大学1号、2号教学楼以及与涧西区四大厂矿相关的一些苏联风格的老建筑。
寒冷的冬日里,沿建设路一路西行,当高大的毛主席塑像、雄伟开阔的厂前广场依次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看到这些,仿佛能感受到20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产业工人在洛阳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的场面。”今年70多岁的一拖退休职工段国栋说。
和段国栋一样,在许多洛阳人眼里,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四大厂矿为代表的洛阳工业区已不仅仅是厂矿,而是一段值得纪念的青春和那个特殊时代留给洛阳的独特文化符号。
2 【原因】 老建筑是历史“遗珠”,需要及时保护
昨日上午,听说洛阳公布了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在重庆出差的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晋毅在电话里十分激动。
“洛阳在保护这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上又迈出了一步,这让我们这些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人非常欣慰。”杨晋毅说。
“优秀的近现代历史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说起公布我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初衷,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魏学军深有感触。
魏学军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年代久远、属于文物保护级别的建筑才能被纳入保护范畴,因此,近现代建筑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缺乏保护措施。实际上,对近现代老建筑的保护其实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魏学军说,虽然国家从2004年才开始提出要从规划上着手,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但我市的保护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我市在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方案时,涧西区四大厂矿的厂前广场,2号、10号、11号等具有苏联风格的住宅区就被列入保护方案。
“那时候,这批建筑的‘年龄’最长的也才30多岁——说明我们的保护意识是很超前的。”魏学军说。
3 【计划】 候选老建筑多,将扩大保护范围
“虽然我市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但实际情况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和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优秀近现代建筑因缺乏及时有效的保护已经或正在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杨晋毅说。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2号、10号、11号是涧西工业住宅区的代表,而在这三处建筑背后,还有更多的老建筑面临着“生存困难”。比如,在一些老街坊内,居民私搭乱建,影响了老建筑的整体形象;一些楼年久失修,内部排水设施老化;一些老街坊被改造重建,庄严肃穆的红色建筑中掺杂着不少白色的现代建筑,显得不伦不类……
“正因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我们才及时着手进行调查,制定保护名录。”魏学军说,从今年年初开始,市规划部门就和市文物部门配合,对我市的一些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普查,最初普查出来的建筑有一二十处,包括凯旋路上的老市委院、王城大道上的工人俱乐部等,经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将其中9处列为首批保护名录。
首批之后是否还有第二批、第三批?
答案是肯定的。魏学军说,第一批名单公布后,这项工作还将继续进行,范围也将扩大。下一步,市区要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等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同时,各县(市)区也将尽快开展此项工作,为那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建筑搭建“保护棚”,为城市留住记忆。
4 【措施】 列入名录后,任何建设活动须“退让三分”
上了保护名录是否意味着这批建筑将受到一些特殊的“关怀”,它们的命运是否会因此而改变?
在市规划局,我们看到了2009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一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管理局加强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份通知明确了被列入名录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将享受的特殊“关怀”:
一、挂牌保护,接受监督。据介绍,对纳入保护名录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有关部门将对其挂牌保护,并接受社会监督。也就是说,我市首批公布的这9处建筑都将拥有一个受保护的“身份证”。看到这个“证件”,任何有可能破坏老建筑的建设活动都得“退让三分”。如有擅自违反保护规划,造成建筑损坏的,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想撤销“身份”?没那么容易。该通知规定,经公布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或撤销。如果确实需要撤销,程序也相当复杂,首先必须由市城乡规划部门与市文物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提出论证意见,并向社会公示。之后,还要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物管理局审查同意,最后由市政府批准并公布。
三、划定保护范围,不得破坏空间环境。据介绍,对已经纳入保护名录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部门将会同文物、房管等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原有风貌构成的建设活动;在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必须在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式和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保护对象相谐调,不得影响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使用或者破坏建筑的空间环境。也就是说,所有改变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活动,都必须是有利于保护原有建筑的才行。
5 【思考】 列入名录后,老建筑如何迎来“第二春”
挂上“保护牌”,严格限制保护范围内的各种建设活动,这些措施对于保护老建筑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但仅有这些就够了吗?
我们了解到,对部分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上海田子坊为代表的老里弄、老民居的再利用;另一种则是以北京798为代表的,把老厂房、老仓库改造成艺术街区的做法。
那么,对于洛阳的这批优秀近现代建筑来说,相关部门能否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使其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城市的总体定位相吻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采访中,不少专家发表了见解:
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保护老建筑,并不是简单地把老建筑保留下来,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科学保护,进行整体勘察和规划;被保留的老建筑也并不是简单地搁置在那里,而是要进行文化性的商业开发,令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科学地留住更多优秀老建筑,让老建筑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为新城市彰显品位、提升价值,这才是保护的真正目的。”这名负责人说。
杨晋毅认为,以一拖、洛轴为代表的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直接继承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建筑遗产的内在精神与独特风格。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将这些都保护下来,并与洛阳的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其旅游价值不可小觑。
洛阳博物馆(老馆)、龙门大桥等建筑是20世纪洛阳城的标志,类似的建筑在洛阳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老建筑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与新建的高楼大厦相比,这些老建筑有更多的文化内涵。能否借鉴外地经验,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原有布局和尺度的同时,配合以传统的、符合当地建筑特色的新建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关链接
9 处经典老建筑简介
□记者 李燕锋
洛阳龙门大桥
龙门大桥全长303.8米,两岸引线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0年10月8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龙门”二字。1962年11月20日,大桥竣工。石拱桥为3孔空腹石拱桥,主孔跨径90米,两边孔跨径各60米。主孔拱圈厚1.1米,比当时国内同跨度石拱桥的拱圈厚度减少了一半。
龙门大桥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是当时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和省内单跨最大的石拱桥,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
洛阳博物馆(老馆)
洛阳博物馆(老馆)建于1974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左右,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
在布局上,该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对称手法,立面上以四角攒尖顶为中心,下配四柱牌坊,正立面有重檐效果,牌坊两侧是简化了的双阙,突出了入口。为了配合结构设计,建筑两肩用了简化了的檐口作为陪衬,雄伟壮观,典雅凝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该建筑用洛阳三彩为基调,即黄色的三彩琉璃瓦和绿色檐口,有浓郁的三彩工艺效果,古朴典雅,色彩协调,别具特色。洛阳博物馆(老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馆楼上正面中央有董必武题写的“洛阳博物馆”五字馆名。
涧西区2号、10号、11号街坊
这3个街坊是1954年开工建设的优质住宅区,内部格局保存较好,居民住宅楼均是红砖红瓦,立面、门厅、扶手辅以装饰性回形纹,屋顶设有传统中式檐角。这些民居建筑风格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民族特色:飞檐、斗拱、木结构等,色彩搭配相得益彰,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街坊平面采取围合式布局,建筑之间大面积绿地及活动场地对升华邻里关系有很大作用,保护意义重大。其中10-9号、10-17号为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平面规矩,左右对称,中间高两端低。装饰中有少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顶层两窗间饰有海棠池子,门上雨棚也做成了古典的几案式。2号街坊曾是许多名人的旧居和苏联专家的办公室,其中的4栋和6栋两座住宅楼是习仲勋、焦裕禄、纪登奎等人的旧居,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一拖集团厂前苏式办公楼
一拖正门为中街楼,两侧为对称的办公楼,中街楼的檐上正中有由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等元素构成的厂徽——苏维埃文化及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标志,办公楼为四面坡的“斗篷式”顶,近中街楼部分略高且向外突出。厂区内车间左右对称分布,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没有突出的高大建筑,具有独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宏大叙事风格。
中铝洛阳铜业公司厂前苏式办公楼
主楼为一平面呈倒“凹”字形的三层建筑,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呈中轴对称,每个窗户的尺寸都整齐划一,是典型的苏式建筑。
河南科技大学1号和2号教学楼
分别建于1956年和1958年,建筑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是当时洛阳为数不多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两栋建筑的中轴、中央部分突出的风格以及装饰性线条等是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风格。其中2号教学楼还是当时洛阳市的最高建筑,是中国农机教育中心,与一拖大楼遥相呼应。
一拖集团厂前毛主席塑像、
洛阳LYC轴承公司厂南毛主席塑像
这两处的毛主席塑像均为站立式,右手抬起作指挥状,这在当时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息息相关。其中,一拖门前毛主席像台座高7.1米(寓意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主席高9米(寓意党的九大召开),1968年国庆前夕竣工。洛阳LYC轴承公司厂南毛主席塑像与一拖集团前的塑像属同一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