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日晚的月全食,让许多市民目睹了10年来最美的“红月亮”,这样的独特天象也燃起市民对天文现象的探索欲望。但一些市民四处询问后发现,找不到可以“近距离”观看月全食的天文馆。
在我国古代天文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洛阳,市民探索天文奥秘的热情高吗?我市目前是否有天文馆,对市民开放吗?我市天文科普的现状如何?
1 我市不乏天文爱好者
9日,看到本报刊登的《月亮明晚“羞红脸”,星星“眨眼”添浪漫》一文后,市民郭先生便想带孩子去配备观测设备的天文馆观看月全食,但四处询问也未找到,只好带孩子去“蹭”一个天文爱好者的望远镜。
“市民的天文热情其实挺高的,我们每次组织观测活动都会来很多人!”作为我市“资深”天文爱好者、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洛一高地理教师、市关工委科教督导团专家,李露明组织过多次天文观测活动,1998年的狮子座流星雨观测活动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李露明介绍,那次活动对全市市民开放,因观测条件的限制,市民需要到邙山上进行观测。不曾想,当晚活动现场竟来了三四十辆车。而在2007年“国际路边天文夜”洛阳活动地点,前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月球和金星的市民有近千人;在这些市民中,有些甚至自掏腰包,购买了价格不菲的望远镜。李露明说,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大多对天文现象很有兴趣,稍加培养便可成为普及天文知识的“主力”。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洛一高天文社指导教师、地理组组长王广陵说,洛一高每年都有200余名学生去听有关天文知识的讲座,甚至还有一些初中学生专为洛一高的天文社而报考该校。而学校每年都能从这群“追星族”中培养出10名左右的骨干学生。
2 部分学校有天文馆,但难以对外开放
据了解,目前我市洛一高、河洛中学、东方高中等学校及偃师缑山建有天文馆,并配备有专业的观测设备,但这些天文馆难以对市民开放。
对此,王广陵解释,作为学习、观测天象的地点,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学习氛围较浓厚、具备观测条件、有专业教师讲解等。但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身心健康,学校大多时候都处于“半封闭”状态。
此外,观测天象的时间基本都在夜间,即使偶尔有“特殊天象”出现,往往也会因天气、地点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而不便于观测。因此,除了确定观测条件后提前组织的活动外,学校很难做到随时对外开放。
李露明说,也曾有天文爱好者组织市民到洛一高的天文馆进行天象观测活动。一般来说,为便于联系和组织,参加活动的市民均来自同一个单位。此外,活动也需要学校做好前期准备及配合工作。
3 热衷天文的专业人才稀缺
除了缺少观测地点外,专业人才稀缺也是市民无法“走近”星空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活动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李露明说,目前我市具有一定天文知识且较为“活跃”的天文爱好者有10名左右,这些狂热的“追星族”大多是学校老师。他们白天都有教学工作,为给学生们做好科普,有时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天象观测,但无过多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市民参与活动。
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市天文普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时没有专门为市民建造的天文馆、天象厅,也没有专职的讲解人员。
4 洛一高正建的天象厅,或将有条件对外开放
“其实,咱洛阳的天文观测也曾‘风光’过。”李露明介绍,始建于东汉初年的灵台目前坐落在伊滨区佃庄镇,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官方天文台,曾在天象观测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王广陵说,目前,洛一高正在建设一个专业的天象厅,厅内将配备专业的天象仪、观测躺椅等设备,到时天文爱好者可通过仪器在白天一睹繁星的风采,还可躺着观测天象。
据悉,待条件成熟后,洛一高将有条件地对外开放天象厅。
未来,洛一高将以天象厅为普及天文知识的活动基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科普讲座、天象观测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