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2版:洛阳·访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戴松成:做大“牡丹蛋糕” 打造“富贵洛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专家声音
戴松成:做大“牡丹蛋糕” 打造“富贵洛阳”
□记者 程奇 见习记者 王妍 文/图
  ■专家简介

  戴松成,伊川县人,现任全国中小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核心提示

  上期《访谈》版刊登的《戴松成:只有观念“跳龙门”,“盛宴”才能“真不同”》一文,引发读者热切关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专家,戴松成就如何做大做强“牡丹蛋糕”,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1 让富贵花助推“富贵之城”建设

  记者:早就听说您是个“牡丹狂人”,长期致力于牡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洛阳启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需要您多多献计献策。

  戴松成:洛阳是我的故乡,为家乡发展尽力,理所应当。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启动乒乓外交,叩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事后人们评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乒乓球,竟然扭转了全球格局。29年前的洛阳牡丹花会,使洛阳名满天下。当时的洛阳市长张世军直到现在还感叹,没想到一朵小小的牡丹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洛阳牡丹,其中蕴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就像神舟飞船一样,千万不可低估。如果洛阳能将牡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必将强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步伐。

  记者:王志纲工作室“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方案”中有“四大引擎”,其中之一便是“国色天城”,就是主打牡丹文化产业。

  戴松成: 牡丹不仅是“洛阳花”,更是“中国花”;不仅是花王,还是花神。唐朝李白诗赞“国色天香”;清朝钦定其为国花,极乐寺因广植牡丹被封为“国花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还建有“国花台”,将牡丹作为花神祭拜。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辟出净土种植牡丹,“不种牡丹不富贵,不种牡丹不发财”,是当地人的信仰。

  洛阳牡丹文化是一篇可以年年做、世世代代做的大文章,是一座开采不尽的“金矿”。牡丹是富贵吉祥之花,和谐兴旺之花,是洛阳的一张“国际名片”。

  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牡丹文化产业理所当然是洛阳的首选,并且要以其为“龙头”,把全市的文化产业带动起来。洛阳今后要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目标很可能不是“规模化”的大城市,而是海内外人人向往的富贵之城和幸福指数很高的“幸福之城”。

  幸福作为一个新的治国方略现在正逐步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认同。广东省和辽宁省已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和幸福辽宁,厦门、石家庄、咸阳等城市也分别提出要打造幸福城市,并各自提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幸福理念。洛阳应建设“幸福洛阳”、“富贵洛阳”,让洛阳人不仅感到幸福,而且感到高贵。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富不一定贵,贵不一定富,既富且贵才叫富贵。牡丹是富贵之花,充分发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洛阳一定能成为“富贵之城”。

  2 发展牡丹文化产业,需要河洛赤子共同努力

  记者:在您看来,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现状如何?

  戴松成:客观地说,洛阳的牡丹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现状不可高估。例如,牡丹花会(牡丹文化节)已经举办了29届,每年开、闭幕式的中心场地都不固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亟需建设一个牡丹文化地标性场所;洛阳牡丹文化博大精深,至今却没有一个展示牡丹文化的博物馆;洛阳至今也没打造出一部以牡丹为主题的叫得响的电视剧(电影);没有编撰一套通俗易懂的牡丹文化百科全书;画牡丹的洛阳人为数不少,但至今没有形成美术圈内公认的“牡丹画派”;洛阳也缺少一首唱红全国的牡丹文化节主题歌……

  记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洛阳人,真该行动了。

  戴松成:说得好!《国际歌》里这样说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发展洛阳牡丹文化和牡丹文化产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河洛赤子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2005年,我组织1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编辑出版了《国画牡丹档案》和《牡丹诗词三百首》;2007年,我协助省内一家单位,在洛阳举办了“和谐天下——全国牡丹书画邀请展”,创下洛阳牡丹书画展览数量最多的纪录。这两次活动,都是我自掏腰包。

  2010年,全国政协和河南省政协采纳了我建议举办“中国(洛阳)牡丹文化高峰论坛”的方案,当年4月高峰论坛在洛阳举办,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今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我带病免费参与方案策划。5年多来,我曾多次就洛阳牡丹文化发展向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建言献策。

  3 建“国花坛”,使之成为“牡丹花城”的一个文化地标

  记者: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戴松成:当务之急,就是兴建“国花坛”,为国花牡丹铸造神圣灵魂,使之成为花城洛阳的一个文化地标。

  记者:“国花坛”?这个说法别具一格,请详言之。

  戴松成:北京有个天坛,是过去朝廷祭天的圣地,祈盼天下五谷丰登,现在成了旅游景点,去北京的人都要看一看。北京还有一个中华世纪坛,是恭拜中华文明的现代文化地标建筑。新郑有个黄帝故里,炎黄子孙年年可以去祭拜祖先。有寺庙和道观的地方,如今都是旅游景区。这说明,文化地标和文化灵魂的重要性。

  洛阳是牡丹花城,虽然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牡丹花,却看不到几千年的牡丹文化;牡丹是花神、花圣,在洛阳却找不到敬仰牡丹的载体。我创意设计的“国花坛”,恰恰能填补这一缺憾。

  建设“国花坛”,就是精心建设一个牡丹文化地标。文化地标是包含一个时代公众意识的标志性建筑。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浓缩着精华,体现着精神,展示着文化,传递着文明,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无声的肢体语言。

  记者:“国花坛”,应该如何建设?

  戴松成:我认为,应该将“国花坛”和国花牡丹博物馆一起建设。

  “国花坛”顶部拟为72米×72米方台,四周有三重围台,每台高程落2.4米、3米和6米,其周边又围以2.4米宽台基,高出周边自然地坪0.9米~1.2米,使坛的四周形成一个“梯形”的大台基。台基正中间是若干层中国古典风格的花神阁。“国花坛”的前面是万人广场,可以作为每年牡丹文化节开、闭幕式的主场地,平时可以作为大家的文化活动场所。

  在第二层围台下有一层进深7.2米的商业服务用房,可设牡丹书画、牡丹工艺品、牡丹食品等店面,满足游客休息、购物需求。而整个坛内的其他空间提供二层共14712平方米的博物馆空间及2600平方米的办公、管理房间。

  设于坛基内部的牡丹博物馆,无需另外占地投资建设,既节约又符合低碳开发的方向,还能充实“国花坛”的文化内涵,增加游览内容,同时也填补了洛阳在这方面的空白,此为一举多得。

  记者:您的“牡丹梦”,是洛阳人共同的梦,我们需要一起努力,共同“圆梦”。

  戴松成: “牡丹乃国花,毋须今人评。天成富贵相,生就帝王种。自然百花王,如鸟齐朝凤。汉晋隋唐宋,历代得皇封。大清国花台,屹立在京城。国色入血液,天香存心中……”这是拙作《国花牡丹毋须评》的诗句。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人应该扑下身子,认真做大做强牡丹文化产业,造福河洛百姓,共建“富贵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