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石卿(右一)和谢永思(中)一起将红薯装袋。 |
| 刘水平送给谢永思“博爱”两个大字。 |
|
17日,本报以“‘孝心红薯’找到‘爱心买家’”为题, 报道了洛宁县河底镇麻延村老农蒋石卿家收获的近万斤红薯,在热心读者的关注、帮助下找到买家的消息。蒋石卿和他的孝顺女婿张政奇终于舒了口气。
接下来,“爱心买家”、市民谢永思要为兑现他将红薯全部免费发放给市民的承诺“拼尽全力”。把红薯拉回来、一袋袋分装、分发给市民……从17日清晨到18日,谢永思忙个不停。
17日6时,去拉红薯
1
17日6时,夜色依然浓重,寒气刺骨。记者赶到龙门大道洛宜路口,谢永思和张政奇已经坐在一辆租来的白色卡车里等候多时。
9时20分许,我们到达麻延村。由于蒋家大门较窄,卡车开不进去,谢永思等人商量后决定把车停在蒋家门口,将红薯装袋后从窑洞里背出来放上车。由于人手少,干活进度有点儿慢,直到10时,装袋的红薯还不到一半。
“能不能叫老乡来帮忙啊,下午3点得赶回市里发呢!”谢永思看到装袋进度有些慢,有点儿着急。张政奇立即请来几个村民,一起在窑洞里装红薯。人多力量大,有了帮手后,装袋的进度明显加快了许多,不一会儿,靠窑洞口的红薯就快见底了,一些被压在底部霉变的红薯露了出来。
“烂了的红薯不能卖给你,我来挑着装吧。”蒋石卿看到后急忙上前,将霉变的红薯挑出扔在一边,然后将好红薯装在编织袋里。
10时40分,红薯终于全部装袋,一共有40余袋。
“不早了,咱们也别歇了,现在就往回赶。”惦记准备于下午举行的免费发放活动,谢永思便提议。于是,大家不顾劳累,立即踏上了回市区的路。
在回市区的路上,谢永思和张政奇找了个地方将红薯过秤,有2000余公斤,与原先估算的重量相差较多。张政奇和谢永思商量后,以每公斤1.3元成交。谢永思立即将钱付给了张政奇。
货款两清后,感动的张政奇打电话告诉了岳父蒋石卿。“谢谢你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蒋石卿在电话里一再对谢永思表示感谢。面对老人的感谢,谢永思连说“没什么”,并衷心祝愿老人早日康复。
次日两点,完成分袋
2
17日14时,接到消息前来领取红薯的人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有数百人。此时距离原计划的发放时间还有1个小时。
由于前来领取红薯的人主要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保证老人们的安全,谢永思和店里员工商量后临时决定按排队的顺序发票,领到票的人1个星期之内都可以来店里领取10斤红薯。
数百张票很快就发完了。
22时,谢永思的火锅店打烊了。来不及吃晚饭,他把店里的15名员工都集合起来,开始从卡车上卸红薯并进行分装。
这些员工来自宜阳、孟津等地,都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小姑娘。他们知道这是做好事,一个个干劲十足。
大家边说笑边忙活,记者也忍不住凑上前帮忙。不知不觉,时间到了18日凌晨两点,近5000斤红薯被大家按10斤一袋,分成了整整齐齐的500袋。
一刻不停地忙了20个小时的谢永思,这时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他提议出去吃夜宵,犒劳一下大家,没想到每个人都说:“回去睡觉,都快累散架了……”
18日中午,百余市民领到红薯
3
18日8时,记者再次来到谢永思的火锅店,爱心红薯已开始发放了。
垂着大大的眼袋、嘴角长了水泡的谢永思,正给排队的人发红薯。一张票领一袋,秩序井然。
店里员工告诉记者,因担心拉回来的红薯不够发,谢永思不但没有给店里留一斤,当天清晨,他还开车又去中原农贸城批发了几百斤红薯回来备着。听到员工的话,谢永思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既然做好事,就一定得把好事做彻底……”
到12时,共有180余名市民领到了红薯。
老人送表扬,激励谢永思
4
18日13时许,一位老人走进火锅店找谢永思。老人叫刘水平,今年60岁,家住市委家属院。她是专门来给谢永思“送表扬”的。
刘水平说,谢永思买爱心红薯免费发放给市民,其精神让人感动和敬佩。她找不到别的方式来表达心情,就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特意赠给谢永思。
白色的宣纸上写着“博爱”两个大字,工整清秀。谢永思郑重地接过刘水平创作的书法作品,笑着说,这不只是“表扬”,更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他要把这份表扬和鼓励挂在店里,激励自己今后做更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
截至记者发稿时,谢永思准备的500袋爱心红薯已发放了371袋。谢永思说,本周五17时前,领到票的市民都可以拿着票到店里领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