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雾气氤氲,天色暗沉,卢舍那大佛的微笑静谧。七八个年轻男女,说笑着登上了与龙门石窟隔河相对的一处平台。附近的人群立刻骚动起来:“哟,这是在拍电影吗?”
这几个人看起来实在不寻常!他们身着古装,长袍水袖,像是来自另一个时代,行为也很怪异:众人在平台上摆了条案,焚香打篆,烧水煮茶,有一男子干脆盘坐在地弹起了古琴。
此等逍遥自在,旁若无人,莫非他们真的是在拍电影?上前一问,才知人家纯粹是自娱自乐,就是洛阳汉服爱好者的一次私人聚会。
知道啥叫汉服吗
汉服,又称汉装、华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几千年来,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影响深远,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近年来,国内汉服爱好者日渐增多,但普通民众对汉服知之甚少,街头曾发生过将中国汉服识作日本和服的闹剧,令人哭笑不得。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洛阳这些汉服爱好者的聚集,便凸显出特别的意义。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名为洛阳传统文化研究会,领头的是四个女子:
和溪,鹅蛋脸,柳叶眉,古典婉约,任会长,统筹全局。
代敏,圈儿里人昵称其为“蝴蝶”,温润,勤劳热情,任秘书长,操持日常事务。
李澜,慈眉笑目,吐气如兰,任副会长。
韩亚汝,娇小玲珑,无私奉献,任后勤部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四个女子的故事,便是这个团体的缩影。
你说时尚不时尚
和溪祖籍河南许昌,从小随父母来到洛阳。和家家学渊源,在家人的影响下,和溪两三岁时就苦背唐诗宋词,和溪说:“左边一个柿子,右边一个鸡毛掸子,背会了吃柿子,不会背就要挨鸡毛掸子。”这种强制性记忆,使得她对一切古老的东西特别敏感,比如越剧、昆曲、汉服。
“小时候,妈妈把洗干净的窗帘放在抽屉里,我偷偷翻出来,三折两折地缝上两针,披在身上,感觉自己变成了古代美女,美死了!”和溪回忆说。到了大学,和溪主修古代史专业,研究宋史,研究女性缠足起源。在她看来,“那时候的女人缠足,是一种时尚行为,就跟现在的女人穿高跟鞋、隆胸一样,都是为了美”。
裹脚布也是衣着的一部分,纠缠上裹脚布的和溪视线往上一移,注意到了华彩熠熠的汉服。
2004年,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有关汉服的介绍,瞬间心动。经过一番搜索,她找到了一个“国色汉服QQ群”,于是申请加入了这个群。
“国色汉服QQ群”是洛阳邮政部门的一个哥们儿发起成立的。他叫赵广鹏,喜欢汉服,于是成立了这个群。不过当时群里人不多,不成气候,有组织无纪律。众人平时在群里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两句,几乎没搞过什么与汉服有关的活动。
就穿这身衣裳照相
2010年,一只“蝴蝶”翩然飞至,打破了“国色汉服QQ群”的宁静。
这“蝴蝶”就是代敏。她本是四川人,一路追随恋人来到洛阳工作。来洛之前,代敏是四川汉服群的群主。她对汉服的迷恋几近狂热,有一事可佐证——刚到洛阳不久,她便穿着汉服,拉着男朋友的手去办结婚登记手续。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看见他俩穿成这样及身着汉服的结婚照,便说:“这个是奇装异服,只有少数民族才能穿,你们换身平常的衣服,重拍结婚照,不然不给办手续。”
代敏据理力争:“现代装是衣服,汉服也是衣服,为啥不能穿?你把《婚姻登记条例》拿出来,看哪条不准我们穿汉服了?”
那男的果真搬出了《婚姻登记条例》,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个遍,也没找到哪一条说不准新人穿汉服照相登记。
代敏大获全胜,在结婚证上贴上了自己和老公身着汉服的亲密合影。
此事传到群里,成了一桩美谈。从欣赏汉服到穿着汉服走入生活场景,汉服爱好者们迈出了重要一步。
还有更疯狂的呢
相比代敏夫妇,李澜及其老公的举止更为惊世骇俗。2011年春,他们办了一场唐制婚礼,新人穿着汉服(这里有必要申明一点:汉服,不等于汉代的衣服),依唐代习俗完婚。
“新郎要在婚礼上背诗词,我老公头天晚上紧张得睡不着,半夜打电话给伴娘,问具体要背哪几首诗。伴娘可怜他,把题目告诉了他。他连夜背诵,到了第二天,依然激动得给忘了,不得不在门外打小抄,糊弄了一首《催妆诗》。”李澜说,她的那场婚礼,成了一次无形的宣传,之后,很多洛阳人向她打听汉服,申请加入“国色汉服QQ群”。
“大学教师、大学生、画家、书法家、律师……群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以知识分子居多,群里一时间热闹非凡。大家商量着,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喝茶品香,推广汉服”。为了规范活动,他们去民政局注册,在“国色汉服QQ群”人员的基础上,申报成立了洛阳传统文化研究会。
去年端午节,洛阳传统文化研究会在洛阳国花园举办了一次汉服展示活动;今年中秋节,他们着汉服在茶社雅集;前些日子,他们在定鼎门拍汉服拜年视频……
和溪表示:“我们的组织正在不断完善中,以后的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
起于服饰不止于服饰
洛阳并没有专门出售汉服的商店。代敏诸人所穿的汉服,多是在网上商店定做的。和溪要幸运一点,她的老公公开了一家服装厂,在她的建议下,公公专门为她生产了一批改良汉服,供应给这些汉服爱好者。
“汉服种类很多,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样式的汉服。”韩亚汝说,她加入洛阳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时间比较晚,却是个积极分子,她喜欢向新会员普及一些基本常识:袄裙、襦裙、褙子一类,适合举办活动时穿;如果你想要华丽且静态地展示,就选迷死人不偿命的曲裾吧!
而老会员们在一起,聊得大多是汉服之外的东西,比如古琴、香道、茶道。
和溪说:“我们的追求起于服饰,但不止于服饰。真正的风雅、真正的文化是由心而发、形之于外的,汉服只是个载体,它背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非一言可尽。”
李澜说:“因为华夏文明的文化断层,汉服在中国的普及不如和服在日本的普及,这是一大遗憾,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前讲拿来主义,有人以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就是好的,统统拿来,穿西装,喝咖啡,听西洋乐曲。现在我们经济条件好了,开始反思历史,发现自己国家也有很好的东西,汉服多美啊!穿汉服,展示的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昭示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自信。”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相关链接
汉服是华夏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道教、佛教的衣冠制度及文化无疑属于汉服体系,一些边远山民、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影子。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的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