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1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5年“相伴”,他给我温暖和力量
银行高价回收硬分币? 纯属谣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她是吉利区一名普通农妇,却与著名作家史铁生结下了深厚友谊,权菊先说——
25年“相伴”,他给我温暖和力量
□记者 邓超 文/图
  权菊先展示史铁生、陈希米夫妇的合影。
  核心提示  

  他俩都是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只是她认识他时,他已发表多部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声名鹊起;他知道她时,她还困在农村旧窑洞里,目睹着家人的辛劳而整日愧疚迷茫、自怨自艾。在25年的交往中,他俩从未见过面,一直靠书信、电话和网络保持联系。

  2011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近日,权菊先为记者讲述了她与这位良师益友的交往故事。

  1  第一封信,她写了二十多页

  她叫权菊先,是吉利区吉利乡白坡村一名农妇。很早以前,权菊先的家人都知道她有个蓝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的啥。但他们看得出,她对这个蓝布包很珍视,从不让别人碰。

  最近,权菊先把蓝布包拿出来了。原来,包里装的是厚厚一沓泛黄的稿纸和几张明信片。2011年12月28日,记者到权菊先家时,她正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稿纸编号、整理、装订。她说,这些是她一位相交20多年老友的遗物,是她“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时光回到1985年9月的一天。尽管此时距她不慎掉入机井、严重骨折导致高位瘫痪的事故已近9年,但权菊先仍未完全从阴影中走出。她生来要强,瘫痪后的这些年,为分担家人的负担,她洗衣、做饭、打扫庭院,揽下家里所有的家务;为贴补家用,她在轮椅上学会了做鞋、裁衣,和丈夫一道去集会上卖旧书、对联……这么多努力,权菊先仍会忍不住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遥想苦恼、失望的未来。

  有一天,权菊先从别人手里借来一本《自强者笔记》的书。这是告别校园多年后,她读到的第一本书。书翻到一半,一篇标题为“死神的克星”的文章吸引了权菊先。“死”这个字眼儿,对瘫痪后的权菊先来说太熟悉不过了。每当被心里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她就想用死来反抗命运的恶作剧。读着读着,权菊先哭了,泪水大颗大颗滴到书上。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世界上还有和我的命运、想法几乎相同的人!”

  那天晚上,心绪难平的她把孩子哄睡后,找来稿纸和笔,打开台灯,趴在床上开始给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信。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把我的经历和想法告诉他!”

  信一共写了22页,权菊先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倾诉在了纸上。此时,天已破晓,她又托邻居买来信封。刚写上文章作者的名字“史铁生”,她就停住了:“我不知道地址,怎么寄给他?”

  纠结了几天,最后她只好写上出版社的地址,带着“人家在北京住,我在河南一个旧窑洞里住,人家会理我吗”的疑虑,把信寄了出去。

  2  好“大哥”常给她辅导“作业”

  1985年11月14日,权菊先正在院里拄着拐杖学走路,村里一个放学回来的小孩给她捎了一封信。

  “史铁生!”权菊先握着信封,手激动得直颤。当时,权菊先并不知道“作家”是个啥样的职业,更不知道给她回信人的身份,这种激动更多来自于——这是她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

  “实在抱歉,前一段时间我不在家,忙着写剧本,最近才回来。残疾同胞的信我一般很快就回的……”打开信纸,开头是一大段谦逊的话语,像老朋友之间的谈话。得知权菊先想学写文章,史铁生告诉她:“要打好语文基础,多读好作品,并弄懂它好在哪里。另外,还要勤于思考,对生活中一切事物都要观察……不要理会别人的嘲讽,祝你成功!”

  这封寄自北京的信,迅速拉近了权菊先与史铁生的距离。权菊先不知道的是,她之前寄去的信也触动了史铁生的心——1986年2月的《北京书讯》头版,全文刊登了权菊先写给史铁生的第一封信,举荐者正是史铁生。信后,史铁生还加了一段话,希望残疾人与文化素质高的人之间能架起更多桥梁,共同对人生进行探讨。

  后来,飞鸿不断来往于权菊先与史铁生之间。尽管相距千里,尽管职业、身份悬殊,但同为残疾人的情感,让两人在信里无话不谈。权菊先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在信里总用亲切的口吻对她循循善诱,鼓励她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强,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权菊先说,史铁生很细心也很负责,他回信的最后总有个“固定栏目”——指出权菊先上封信里的错别字:“‘有生以来’的‘有’不可写成‘由’,‘郊区’不可写成‘交区’,‘的、地、得’这3个字的用法要弄清……”权菊先说,这时候,她就像个小妹妹,认真地听大哥哥给她辅导作业。

  3  他是一盏灯,引她走出黑暗

  后来,史铁生在信里聊起了自己的生活,权菊先也认识了他的妻子陈希米。史铁生的肾脏衰竭,每周要做两到三次透析。有一年,史铁生家的保姆辞职了,暂时没雇到合适的人,这可把要上班又要照顾史铁生的陈希米累坏了。

  权菊先在信中得知了史铁生家的状况,赶紧回信说可以让自己刚初中毕业的儿子过去帮忙;史铁生、陈希米夫妻再三婉言谢绝,权菊先才作罢。

  光阴似箭。权菊先依旧每天带孩子、做饭、干农活,一天下来,身体累得酸疼。但夜晚时,她总会悄悄拧亮台灯,拿起笔写上十行八行字。由于只能趴着写,时间一长,她的肘关节处起了厚厚的老茧。

  这条追求文学梦想的羊肠小道走得异常艰难,但权菊先从未停止过前行。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路的前方有一盏灯,总在我走不动要趴下的时候,给我温暖,引我走出黑暗。”权菊先心中的“这盏灯”,就是她从未谋面的“大哥”史铁生。

  从写信、打电话到后来在网上发邮件,权菊先每次对生活有所感触或需要找人指点时,自然而然地就想起要找她的“史大哥”倾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史铁生去世。25年间,权菊先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史铁生对她说过,残疾人要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比如编织、绣花、喂猪养牛等。最终,权菊先选择了养牛。

  如今,权菊先已是吉利区有名的养牛专业户;在写作方面,目前她已是省、市两级作家协会的会员……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