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前,市中心血站在涧西区举行无偿献血宣传活动。“献血不仅无损健康,长期适量献血还可使造血机能更旺盛,促进新陈代谢。我经常献血,你看我身体咋样!”活动现场,一中年男子热情地为市民讲解献血知识,黢黑的皮肤及鞋上未干的泥土,透露他刚走出农田不久。
他叫王朝阳,是洛龙区的一名菜农,也是市里有名的无偿献血模范。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献血模范,也结识了一个特殊的圈子。
1 普通菜农,把献血当“本能”
王朝阳住在洛龙区李楼乡北王村,以种菜为生。2001年首次无偿献血以来,他累计献血50400毫升,相当于十余个成年人全身的血容量。
一个厚厚的文件袋,记录着王朝阳多年的献血历程。9本无偿献血证,每个证件上都密密麻麻地盖着标志献血次数的长方形专用章;厚厚一沓荣誉证书,级别涵盖市级到国家级;沉甸甸的奖章、奖杯中,有国家授予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荣誉——“无偿献血促进奖”。(上图)
“根据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等部门规定,凡是献血累计8000毫升者,均可申报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已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献血者,下一年度继续无偿献血1600毫升以上才可申报‘无偿献血促进奖’。”市献血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周美霞说。
2001年12月17日,王朝阳第一次献出了400毫升全血。当时,《献血法》颁布仅3年时间,人们对无偿献血的了解远没有现在普及。得知他要去献血时,家人劝他:“抽血会伤‘元气’,万一伤了身体咋办?”但王朝阳觉得,这是救命的事儿,不会错。
第一次献血后,王朝阳不仅不觉得难受,反而感到神清气爽,一点儿也不耽误干活。之后,他每年捐献两次400毫升的全血。血站开展机采血小板业务后,他又改献每月都可捐献一次的血小板。
由于血小板经常用于挽救大出血和危重病人,因此献血也有了紧迫性。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接到血站的电话,王朝阳就立马赶到。想到自己每献一次血,都可能救人一命,王朝阳觉得很欣慰。
现在,每次到市区,王朝阳都要算算自己是否到了规定允许的献血周期。“有时候卖菜之余也会去一趟血站,跟本能一样。”王朝阳笑笑说。
2 因血结缘,结识了一帮“好兄弟”
2004年,市中心血站组织我市一批献血模范外出旅游,王朝阳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他一样长期坚持献血。尽管职业不同、背景不同,但由于怀着同样的献血救人的想法,大家很快成了“好兄弟”。
“关林的孙胜涛累计献血9万多毫升,是‘洛龙献血第一人’;一拖的孙俊4次获得国家级奉献奖,父亲正过生日,听说有病人急需输血立刻赶到血站;老城的王小平不仅自己献了4万多毫升血,还鼓励妻子一起献血……”提起这帮“好兄弟”,王朝阳一脸骄傲。
旅游归来后,这帮“好兄弟”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蔬菜旺季时,大家到王朝阳家的三亩菜地里摘菜、踏青;闲暇,大家凑到一起吃饭、聊天,当然,聊得最多的,仍是“献血”。
“下雨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血站,因为下雨天街上行人少,这时候血源最紧张。”王小平说。
“我曾鼓励30多名亲戚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中来,有十几人还多次献血。”被“兄弟们”亲切地称作“老吴”的吴智平说。
“2010年12月29日,是我儿子18岁生日,当天我带着他到采血点以献血的方式庆祝他的成人纪念日。”偃师市献血模范田丙坤说。
…… ……
“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在无偿献血事业中默默奉献的人太多了。”田丙坤说。据统计,仅在2008年至2009年的洛阳市年度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全市就有7074名累计献血量2000毫升以上的献血者获得表彰。在该年度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洛阳获奖者达638人。
3 “编外员工”,义务宣传献血知识
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王朝阳和“兄弟们”不知不觉成了血站的“编外员工”。从义务宣传、讲解知识到维持秩序、服务献血者,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献血中,孙胜涛发现,许多献血者最为顾虑的问题是“怕献血影响健康”。于是,他就在献血后一边帮助工作人员做好服务工作,一边现身说法,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打消献血者的顾虑。
“有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犹豫不决,我就站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看,我献了十几年血了,身体哪里受影响了?”孙胜涛对记者说。的确,今年已51岁的孙胜涛,头发乌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同龄人易患血脂稠、血压高等疾病,他的各项体检指标全部正常。
对此,王朝阳也点头称是:“种菜是个力气活儿、辛苦活儿,凌晨两三点就要进城卖菜,如果献血对健康有影响,我还能干得了这活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偿献血者在救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洗礼。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献血者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非献血者67.5岁的平均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