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玉明 雅琦 |
|
□新华社记者 王政 周竟
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已经开启,占春运客流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又一次迎来年末大迁徙。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民工以往的往返旅程将变为单程。
随着内陆省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回流”,转而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工作。这一变化折射出原有“东高西低”的区域经济版图正悄然变迁。
1 “明年不再出来”,农民工热衷回乡发展
“明年不出来打工了,以后不用这么辛苦地赶火车喽。”在杭州城站火车站,来自四川宜宾的孙雅琴扛着在杭州8年积累下来的行李兴奋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和她在一起的10多个老乡,也都表示年后不再回来了。
“去年回家就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企业多了,工资也涨了,家人劝我不要出来。可我总觉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赚钱多些,一年下来,挺后悔当初没听他们的话。”孙雅琴说。
今年30岁的孙雅琴在杭州一家服装厂做衣服,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辛苦一年,只攒下一万元钱。“这边花销太大了,同样的一件衣服,在我们那里至少要便宜20%。”孙雅琴说,“重庆那边工资也有2000多元,房租、吃、住算下来还是在家乡打工划算。”
周雪辉是湖南龙山人,7年前她来到嘉兴务工,由最初的车间工人一步步做到现在的文员。工作轻松、体面,每月有2700元的收入。即使这样,周雪辉还是和丈夫商量,在丈夫老家四川的一个小县城买了房。“等房子装修好就过去,这边生活成本太高。”周雪辉说,“那边正缺人,挣的钱不比这边少,还能待在家门口!”
让孙雅琴、周雪辉等许多人离开的另一个原因是,近两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形势不稳定,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利息高、竞争压力大等多重困难,这一现实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以前,我们那里人一提到上海、杭州就觉得那是天堂,可现在不觉得了。”孙雅琴说。
来自四川成都的石晓燕是温州金蜻鱼鞋业公司的样品工,“温州企业现在形势不好。以前来温州就能挣到钱,有发展前途,现在这一切都变了。”石晓燕说。
“孙雅琴们”的想法正在导致中国春运农民工迁徙之变。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迁徙路线由短变长,即来自安徽、江西和“劳务大省”四川、河南等地的农民工增速放缓,来自云南、贵州、甘肃等偏远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增加迅速。来自杭州铁路部门的信息显示,最能表示客流强度的新增临时客车路线悄然变化,今年发出的52对临时客车中,发往重庆的仅2对,郑州的3对,相较往年下降明显。
在外来务工人口输入大省浙江,尽管农民工总人数仍在增加,2011年超过了2000万人,但农民工结构正发生变化,外省务工者共800万人,增长速度已经低于本省农民工增速。
2 “内陆也缺人”,沿海地区招工趋难
春运中农民工旅程的变化,缘于东南沿海地区比较优势的逐渐减小。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生产和交易中心,浙江绍兴每年需要100万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但是去年绍兴面向内地劳动力输出大省招工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这是头一遭。以前都是他们求着我们去招人,现在却不欢迎我们了。”绍兴市就业管理局副局长张浩说,前些年,就业管理局每年都让企业上报用工需求,然后统一向四川、重庆这些地方的就业管理部门提供招工信息,由对方组织、输送工人,多年来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都把劳工对接作为政府服务企业和百姓的一项措施。
令沿海各地不安的是,四川、重庆等地就业管理部门还派人来长三角地区看望本省农民工。“名为看望,其实是来动员,目的是劝说外来务工人员回去就业,因为当地也开始缺人。”张浩说。
过去几年,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多个区域经济中心逐渐出现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这些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掘地方优势快速崛起,以其“后发优势”逐渐拉平东南沿海的“先发优势”。
尽管一线城市在工资水平方面仍然领先,尤其是许多企业老板开始采用经济措施和大打“亲情牌”吸引员工留下来,但通货膨胀和高企的生活成本仍是实际工资增长的巨大障碍。
同时,由于许多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迁往内地,农民工更容易在老家附近找到原来在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才能找到的工作机会,在乡务工能降低生活成本,可以减少亲人分离,消除远走他乡带来的诸多不便。
3 比较优势缩小,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转型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标兵”,如今,长三角地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几年前,沿海地区工资具有吸引力,现在沿海地区民营制造业利润趋薄,工人工资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沿海与内陆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沿海地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沿海地区“用工荒”将是长期趋势。在中小企业“王国”浙江,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春节过后都会经历一波痛苦的“招工难”。今年情况很可能更严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长三角地区目前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集中地。分析人士指出,“追兵”渐近将成为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再出发的“倒逼”力量。从发展的角度看,内陆省份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肯定会逐步缩小。长三角地区应摆脱对低廉劳动力的依赖,依托于“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与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分工协作,打造结构优良的中国经济发展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