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2011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011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1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2011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记者 程奇 邓超 李砺瑾 实习生 陈晓佳 通讯员 王彬全 王利强 赵怡
  昔日的“两性人”小玉孤寂、自卑。(手术前照片)记者 程奇 摄
  ● 新闻人物小玉

  长发飘飘,昔日“两性人”如今开朗活泼

  今年12岁,来自中部某省一偏僻农村的小玉(化名),从小患“真两性畸形”(“两性人”),生活极度不便,精神上遭遇性别阴霾。去年7月,因《洛阳晚报》“小拾蛋”的报道向本报求助,本报联手洛阳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对其进行免费手术,使其恢复“女儿身”。日前,记者与洛阳生殖医学专科医院的专家一起,驱车7小时来到小玉家,请小玉的母亲介绍了小玉的近况。

  (本报2011年7月18日至8月中旬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小玉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小玉的母亲:自从知道你们要来,小玉就天天盼,今天一大早她就跑到村口等你们。你们也看见了,现在孩子变得开朗、活泼了,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了。她现在心情好了,学习也更用心了。期末考试成绩虽然只是中等水平,但相对过去老是“垫底”的状况,要好很多。

  洛阳生殖医学专科医院男科首席专家姚长乐教授常常给孩子打电话,不但问孩子的身体情况,还常常问孩子学习好不好、开不开心。小玉跟姚爷爷最亲了!刚才,姚大夫给俺小玉检查了一下,说孩子手术后恢复得很好,情况看起来很理想,不管是身体器官的美观性,还是生理器官的发育情况,都基本恢复正常。今年7月,小玉去洛阳再做一次全面复查,就能完全确定术后情况。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小玉的母亲:说句实话,俺一家对过去的“两性人”经历,心理阴影仍然很深。一开始,俺是说什么也不愿你们来村里给孩子复查病情的,刚才俺还对外隐瞒你们的身份,就怕同村人知道孩子动手术的事。前段时间,跟小玉要好的一个孩子跟她闲聊时,无意中提到了她过去的尴尬。孩子因此哭了好几个晚上,还坚决和那个孩子断绝了来往。

  现在,孩子内心真正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姚长乐爷爷,一个是在洛阳认识的“小拾蛋”(曾患尿道下裂,被误认为“两性人”)。小玉和“小拾蛋”,常常相互写信,有啥都在信里说。  

  记者: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玉的母亲:大家都觉得俺遇到了好人,觉得孩子真幸运。过去,到处跑着给孩子治病,家里的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要不是热心的洛阳人帮俺,俺今年过年都会很困难。

  现在,小玉他爸去南方打工了,估计除夕才能回家。俺想对大家说一声“谢谢”,谢谢所有人对俺的关心和帮助。  

  记者:小玉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小玉的母亲:感谢《洛阳晚报》雪中送炭,感谢洛阳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免费为小玉做手术,真正让小玉成为女孩儿!俺全家人都感谢所有关心俺的洛阳好心人,一辈子都会记得洛阳人的好!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小玉的母亲:刚刚听姚大夫说,孩子术后恢复良好,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她的生理情况和心理变化进行持续跟踪。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跟踪孩子的内分泌状况,确保她青春期发育正常;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做好应对准备。

  记者:新的一年快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小玉母亲:呵呵,俺家小玉说了,请洛阳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放心,今年暑假,她一定带着“三好学生”奖状去看大家!

  ● 新闻人物郭春年

  做好榜样,让孩子们继承优良品德

  他不到16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受重伤后因与自己的部队失去联系,一度被定为烈士。面目全非、重度残疾的郭春年,在回到家乡伊川县白沙镇白沙村后,回归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在担任村干部的20多年里,他未拿过村里一分一毫的补助,更未向公家伸手要过任何“好处”。

  (本报2011年9月23日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郭春年:如今,家里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孝顺,外头还经常有人来看望慰问,我现在天天都过得乐呵呵的。我感觉身体是越来越好了,除了去年8月住过一次院外,到现在连感冒都没得过。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郭春年:本来觉得自己过去的那些事儿根本不值一提,没想到现在这么多人都知道了,乡邻们都把我当“明星”看,县里、乡里还帮我解决了不少困难。我的生活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首先要感谢《洛阳晚报》的报道。

  记者: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生甘守清贫?亲人、朋友对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郭春年: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创造,可不能光想着“天上掉馅饼”,白日做美梦。可以说,这就是我一直坚守的信念,我对自己的一生从不后悔。我的亲戚朋友,特别是孩子们过去都觉得我脾气怪,办起事来总让自家人吃亏。现在他们都明白了我的心,不但不再责怪我,反倒都想向我学习了。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郭春年:我很激动,感谢媒体的关注,感谢社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郭春年:我希望能做个榜样,让孩子们都能继承好的品德、精神;也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余热,让村里发展更快更好些,带动更多人致富。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郭春年:感谢《洛阳晚报》读者对我的关心,衷心地谢谢你们!

  ● 新闻人物汶川援建人员

  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安全生产

  他们是汶川地震的援建者,是被称为“建筑铁军”的河南六建集团员工,曾先后援建安县、江油等地,创造了全省所有参与板房施工单位的六个第一:第一支进入灾区的队伍,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建成板房,第一个交付使用,第一个转战江油……此次回访,记者选择了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第二项目部经理郑朝林作为他们的代表。

  (本报2011年5月12日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郑朝林:我还像往常一样,在洛阳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在集团处理一些事务之外,约有一半时间都在施工现场做指挥、安排、协调等工作。

  记者:现在回想起在汶川援建的日子,您有着怎样的感触?

  郑朝林:其实《洛阳晚报》在去年4月底奔赴汶川进行回访之前,就曾对我们2008年在汶川的援建工作进行过了解,当时我也提供了部分资料。每当回忆起在灾区援建的日子,我就感触很深,那里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您这样做的?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郑朝林:在灾区的28个日日夜夜,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记得我和同事们曾经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全面完成了江油市九岭镇居民安置点224套累计4050平方米板房的援建任务。回来后我经常和亲戚朋友谈起那段经历,那是很难忘的记忆。援建期间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与支持,我想在这里说一句“谢谢你们”。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受?

  郑朝林:感谢关注过我们的人,我们会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的打算?

  郑朝林: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应该严格把好质量关,做到安全生产,让客户与单位满意。

  记者:新的一年快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郑朝林: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件事的持续关注以及对六建集团的大力支持,祝读者朋友们龙年大吉、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