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娇娇面对镜头给帮过她的好心人拜年。 | |
●
新闻人物血癌女童娇娇
在家好好养身体,期待贵州认亲去
为救助宜阳农村4岁的血癌女童娇娇,本报记者与医生陪同其养父丁建中两赴贵州,历尽波折,找到能为其提供“救命血”的亲人。紧接着,本报“救救娇娇”的呼吁唤起满城爱心,3天募捐近30万元“救命钱”,创下空前纪录。经过社会各界4个多月的努力,娇娇的移植手术最终成功,完成了一个横跨豫黔、用情与血书写的人间传奇,引起央视等各级媒体广泛关注;同时留下了“娇娇爱心基金”,用于救助其他贫困白血病患儿。
(本报2011年2月23日至7月8日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现在娇娇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如何?她在做什么?
丁建中:娇娇是去年7月7日出院的,回家后基本没出过门,一直在服用抗排异的药物,现在精神头不错,体重增加了近10斤。中间她有过几回小的发烧感冒,每次我们都赶紧送她去河科大一附院诊治,很快就好转了。入冬后,我们担心她受冻引起病变,买了一台空调给她取暖,她和她哥(丁建中的大儿子)玩得可欢了!现在我们还不敢掉以轻心,她妈成天在家照顾她。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你们一家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丁建中:晚报的报道彻底改变了娇娇和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说是给了娇娇第二次生命,一点儿也不夸张。娇娇刚检查出白血病时,我们全家人都懵了,一是不知道怎么找到她的亲生父母,二是我们这个贫寒农家哪有那么多钱给她做移植手术!那些日子,我们天天以泪洗面,完全看不到希望。多亏《洛阳晚报》帮忙!
记者:娇娇查出白血病后,你们作为她的养父母,对她不离不弃,尽一切努力救她,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们这样做的?亲人、朋友对你们的举动有什么评价?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丁建中:这孩子命太苦,生下来那天就被丢在路边了。我们把她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金贵,这份亲情超越血缘,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我们必须对她的生命负责,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去!亲友们对我们非常理解,都尽可能地帮助我们,看到孩子日益康复,他们都为我们高兴,说我们这一家人真不容易!亲不亲,家乡人,我感谢他们!
记者:娇娇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丁建中:娇娇太幸运了,是人间大爱救了她的命,真正的新闻人物是那些数不清的帮助过她、连名字都不肯留的好心人。
记者:今后,你们一家人有什么新的打算?
丁建中:等孩子彻底康复后,我们会带她去贵州认亲,没有她亲哥哥的“救命血”,也不会有她的今天。我们还会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教她学会感恩,回报社会。现在,我们一家人就想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我最近在伊川县城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丁建中:晚报关于娇娇的所有报道我都保存着。每次翻开报纸,我都会想起那些好心人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一幕幕场景,经常忍不住掉泪。我也不会说漂亮话,真心感谢晚报的读者们,是你们给了我们一家人生命的希望,祝好人一生平安!
(因娇娇年龄小,这里由其养父丁建中代为作答,二人均用化名)
● 新闻人物焦五龙
在部队所剩时间已不多,他会更努力
他出生于1984年,老家在新安县五头镇焦沟村。从2007年至2011年,他曾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一名中国士兵,四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在那个每天都要经受生死考验的地区,他表现出色,先后获得4枚联合国维和勋章,展现了中国维和军人的优秀素质和精神风貌。
(本报2011年1月28日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焦五龙:在圆满完成第四次赴黎巴嫩维和任务后,我已于去年3月返回祖国,回到了原来的部队。由于我所在部队驻地在云南,与老家相距较远,一年当中,与家人难得见上一面。快过年了,部队领导特意安排我的母亲、爱人,带着我刚满1岁的女儿从老家来云南与我团聚。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将在部队过个团圆年。
我所在部队担负着云南省地震救援和道路抢险应急的任务,平时任务繁重。虽然我是入伍10年的老兵,但也丝毫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都要刻苦训练。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焦五龙:《洛阳晚报》的报道,让我在老家成了小有名气的“明星”,更重要的是,让家乡的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维和军人的情况。能成为中国维和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代表被宣传,我感到非常骄傲。
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屡立新功?亲人、朋友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焦五龙: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部队这所“大学校”的锤炼,更离不开亲人、朋友的支持。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只要想起亲人、朋友的嘱托和期望,我就会变得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焦五龙:这对我来说是个“意外”。我离家这么远,没想到家乡人民还这么记挂着我,这是我以后在部队更加努力工作的一个新动力。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焦五龙:从2001年至今,我已在部队10年了。自己在部队工作的时间所剩不多,我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等到转业回家乡后,争取更好地为家乡人民服务。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您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焦五龙:祝愿《洛阳晚报》的读者新年快乐,一切顺利!
● 新闻人物刘晓丽
过完这个团圆年,要在家乡找工作
来自我市宜阳县贫困农村的90后女孩刘晓丽在江苏常州一家小菜馆打工。2011年年初,刘晓丽将客人遗落的一个装有22万元巨款的皮包还给失主,后又将失主赠予她的2000元“感谢费”全数捐给常州市希望工程。当年3月,常州市特聘刘晓丽为“道德讲堂”宣讲员。
(本报2011年6月2日刊发相关报道)
记者:您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在做什么?
刘晓丽:去年秋天,奶奶摔伤了,生活受到了一些影响。去年11月,我回到宜阳老家,照顾爷爷奶奶,尽一下孝心。
记者:《洛阳晚报》的报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刘晓丽:村里的很多亲戚朋友都看了晚报的报道。去年回到家后,许多人都跟我聊起了上报纸这件事。大家都说我为后院村、为宜阳县争了光。
记者:许多读者都想知道,交还22万元巨款,捐出2000元“感谢费”,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您这样做的?亲人、朋友对您的举动有什么评价?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刘晓丽: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和哥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义之财不可以拿,只有双手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钱。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没有忘记父亲说过的这些话,把它当成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代表着洛阳人的形象,不能给洛阳人抹黑。常州有比我生活更困难的人,那2000元应该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吧。亲戚和朋友们都说以我为荣,我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
记者:入选“《洛阳晚报》2011年度新闻人物”,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此时的感触?
刘晓丽: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做的那些事真的不算什么,也从未后悔。能入选年度新闻人物,我很惊讶也很荣幸。没想到事情过了这么久,还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
记者:今后,您有什么新的打算?
刘晓丽:我打算先和家人在一起过个新年,好好团聚一下。年后,我希望在本地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照顾他们了。至于今后还会不会外出打工,我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才能决定。
记者:新的一年到了,能否对《洛阳晚报》的读者说几句话?
刘晓丽:感谢晚报读者对我的支持和关注。祝《洛阳晚报》的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