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正在台上表演。 |
|
核心提示
新春佳节临近,不少农村的小剧团又开始活跃起来,演员们每天排戏、练嗓子,剧团的“经纪人”也忙着联系演出、安排“档期”。15日,新安县磁涧镇石人洼村特别热闹,这个村新成立的庄户剧团开始演出了。当日,记者和当地村民一起欣赏这场民俗文化戏曲表演。
台上演得卖力,台下看得入迷
演出的舞台搭在了石人洼小学的空地上。演出还没开始,舞台下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大家都带着板凳,找个位置坐下后,一个个都仰着头、伸长脖儿等着看戏。
“咱们村已经很多年都没唱过戏了,没想到还能在这儿看上咱自己人唱的戏。”听说今天要演《秦英征西》,刘老汉早早地带着8岁的孙子赶了过来。
剧团乐队伴奏响起,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在大家的期待中,演出开始了。头戴翎子、身穿袍子的“秦英”从简陋的后台登场,刚开口唱了几句,台下就传出叫好声。
台上演得卖力,台下看得入迷。一段结束后,大伙儿纷纷议论起来:“唱得不赖,下工夫了。”“光看打扮儿,就像那么回事。”
大伙儿“凑”出一个剧团
“咱们一个草台班子演成这样确实不易。”该村村委会主任张红超说,村里曾有个剧团,1970年前后散了。重组剧团是村里很多人几十年来的一个愿望。去年11月由村委会牵头筹备,12月22日剧团正式成立。
张红超说:“成立剧团的资金大部分是大伙儿凑的,村委会也出了一部分钱。从剧团成立到现在,总共花了2万多了,光买戏服就花去了1.5万,一双靴子要400元,一根翎子200多元……”
该买的都得买,能不花钱的地方则省。为了省钱,剧团没有买搭舞台的钢架,而是村委会给每个生产队分了2棵树的任务,树被扛来后,几个村干部亲自动手临时搭起了这个戏台子。
虽然花了这么多钱,但当地农民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也都觉得很值得。
训练很苦,但劲头很足
“忙时务农,闲时唱戏,正月里没事,图的就是个乐和。”43岁的安雪玲说,她是个心直口快的农村妇女,从小喜欢听戏。“以前都是跟着剧团到别村去听戏,没想到自己也能站在台上唱。”她说。
这个剧团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会拉弦子会唱戏”的张志义。张志义是石人洼村村民,今年已经76岁,年轻时曾在新安县豫剧团工作,后又曾去西安狮吼豫剧团学习。几十年来,张志义一直活跃在乡村的文化舞台上,不时地到各地教戏。这次听说自己村里要成立剧团,他二话没说就回来了,并且一再表示是义务为大家教戏。不少演员文化水平有限,又没有功底,所以学起来特别难。张志义先把戏文内容给大家讲一遍,然后再把戏词一句一句写在黑板上,他唱一句,演员跟着学一句。
自从剧团成立,演员们每天早上8点来学校,一练就是一天。到晚饭时,大家各自回家给家里人做饭,吃完饭后还得再来“加班”,一直唱到晚上10点才能放学。
“虽然很苦,但想到能给大家表演得更好一点,劲头就很足。”不少演员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