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套袋、授粉工作。(图片由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员提供) |
核心提示
今年春节,有一些洛阳人会在海南与玉米一起过年。他们是我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海南进行着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他们在海南是如何过年的,为何不能回乡过年?昨日,记者采访了从海南赶回来参加市两会的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赵保献。
为了玉米科研,他们选择坚守基地
这群洛阳人在海南过年的地方是中国闻名的南繁基地,他们在那里进行玉米种子的科研工作。南繁是在秋冬春季节,利用海南省三亚地区独一无二的热带气候资源,从事农作物种质创新、组合测配、材料加代、种子质量鉴定、扩繁与制种等科技活动。
“春节经常和玉米授粉期冲突,任务重,人手紧,大家都不能回家过年。”赵保献说,北方正常生长一年一季的玉米,选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5年的时间,而利用海南的天然温室气候就能达到一年二代或三代。
每年10月底到次年5月,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都会有一批科研人员来到海南进行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赵保献从1990年刚分到市农科院时就主动请缨到南繁基地进行玉米加代工作,今年已经是第22个年头了。
去年10月底,该研究所的3位科研人员先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的南繁基地。这个月,又有2位科研人员赶了过去。而这5名科研人员,今年就只能在南繁基地过年。
据了解,我市种植的玉米品种中,有1/3都是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通过南繁加代进行选育的。
玉米授粉任务重,每天8小时在地头忙
这次,科研人员共将1000多颗种玉米种子带了过去,这些种子多是经过特殊方法诱变得来的。科研所在南繁基地租了20亩地,每亩种了5000棵玉米,目前都已到了授粉期。
据介绍,由于这些玉米全部要进行人工授粉,为避免不同品种的玉米花粉相互污染,每棵玉米的雄穗一露头就需对其进行套袋,再按计划对雌穗进行授粉,玉米的整个生长情况都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每天早上8点,科研人员们就下地工作了,一直到下午5点,中午仅有1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因为工作紧张,大多数的科研人员都是靠随身带着的馒头、方便面等“将就”过去。“任务重,中午根本没时间做饭。”赵保献说。
现在,授粉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周,整个工程将持续20余天,这些科研人员只能在海南度过今年的春节了。
放上一挂鞭,围着吃些饺子,年就算过了
在南繁育种基地,春节经常是不能回家的。“自从参加工作,有一半以上的年份都是在海南过的年。”赵保献说。
今年春节又逢授粉期,虽然科研人员不能休息,但是年味儿不能少。赵保献说,往年在海南过春节,都会提前买一挂鞭和几包速冻饺子,到了除夕大家就一起放鞭炮,围在一起吃饺子。如果有时间,除了平时的菜色,大家都会多加一个菜,今年应该也差不多。
可是白天,科研人员仍需要在地里为玉米授粉忙活。提起亲人,赵保献很愧疚。“每次过年不在家,女儿常常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赵保献说,现在,已经长大的女儿会在电话里懂事地说“要注意身体”。
赵保献说,快过年了,他想替在海南坚守岗位的同事以及亲人们问个好。
工作生活挺不便,各种困难都碰过
不止是过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生活习惯不同,也让科研人员们有很多不适应。科研人员租的是当地老乡的老房子,屋子里经常会有蝎子出没。平时,科研人员们吃的蔬菜、粮食等都需要骑自行车到四五公里外的镇上购买。而且他们选择土豆、包菜、番茄等蔬菜购买,一次买足四五天的量,要把出去买菜的时间也省下来。
当地的特殊气候也没少给科研人员们惹麻烦。2007年11月18日,这一天让赵保献记忆深刻:台风使育种基地里珍贵的玉米苗受到重创,有位科研人员一着急,顶着暴雨就冲了出去。可还没等他跑到地里,一棵被刮倒的大树就砸在他面前,他这才退了回来。
除了台风,干旱、虫灾等都会对科研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尽管如此,这些年他们仍取得了好成绩。目前,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运用南繁加代技术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推广的品种有10余个,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