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中州按顺序摆放《千字文》印章。 见习记者 王妍
摄 |
|
“关圣帝君之宝”印章及印文。(图片由刘中州提供) | |
□见习记者
王妍 特约记者 王占国
核心提示
近日,从关林传出消息:有人用两年时间,将《千字文》刻成了250枚小型印章,且每方印章字体不一、设计精美,仿佛“印中有画”一般。昨日,记者来到关林,从印章的篆刻者刘中州那里,了解了《千字文》印章的“诞生记”。
1 耗时两年,镌刻一部经典
今年42岁的刘中州是河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一队的职工,家住关林镇险峰社区。因痴迷书画篆刻,他在幽静的关林中觅得画室一间,取名“汇文楼”,以书画篆刻会友。
走进关林大门,前行几步便可看见“汇文楼”古色古香的牌匾,画室里一张几乎占满整个房间的宽大书案前,刘中州正埋首篆刻。
书案一侧,摆放着已经刻好的《千字文》印章。印章以青田石为石材,每方约25毫米见方,上刻4字,共250枚。这些印章有的已染上红泥印下印文,有的还露着青石原有的灰白石色,绚素相间,整齐排列,煞是好看。
细观这些印章,字体、构图枚枚不同。按照《千字文》四字一句的顺序,印文雕刻阴阳相间(印文中字体凸出为阳文,字体凹下为阴文),错落有致。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由于古字体中较多象形文字,使得印章看起来颇似一幅幅古朴的图画。
《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所撰,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梁武帝听闻周兴嗣才思敏捷,便命人从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品中挑出一千个不同的字,令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成韵文。周兴嗣绞尽脑汁,一夜之间将其编为四言韵文,但他的两鬓也因此一夜变白。《千字文》对仗工整,文采斐然,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启蒙读物。
刘中州篆刻《千字文》是从2009年年底开始的,到龙年春节前完工,整整两年。印文中除“洁”字(古时“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先后出现两次外,其余999个字全无重复。
2 内涵丰富小印章里大玄机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人看到这组《千字文》印章,往往惊叹其数量之庞大、雕刻之精美,但对书法篆刻略知一二的人,会被印章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所吸引。
篆刻业内有一句话叫“七分写,三分刻”,意思是雕刻很容易,但如何处理文字、整体布局很难。“一枚印章寥寥数字,但作为艺术品篆刻时要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字体、构图、印文内容等。”刘中州说,每雕刻一枚印章,他都要花很长时间思索,反复“布稿”,使印章呈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学习篆刻之前,刘中州曾长时间研习古代汉字的各种字体,上至甲骨文、两周金文,下至汉碑、瓦当及民间器物上的文字。《千字文》中每一个字的各种字体他都要在脑中过一遍,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笔画疏密等选择字体。往往篆刻的过程只需几个小时,而思索却需要两三天。
“比如《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讲的是远古时代宇宙混沌蒙昧的状态,雕刻中也要体现出其原始、沧桑之感。”刘中州介绍。所以,雕刻时,刘中州选用古老的甲骨文字,配以古玺宽厚的封边方法。刻成后,他又略加敲击,使封边略微破损,这样印出来的印文,饱含沧桑、古老之感。
有的字笔画稠密,有的字笔画稀疏,如何使其在印章上疏密有致、和谐统一,也要费心琢磨。“一方印章就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每个字都有他自己的位置。业内说印章是‘一方小天地,展现大世界’,便是这个意思。”刘中州说。
3 关林“镇庙之宝”,就出自他手
在关林中,有一方重达1800余千克、印有“关圣帝君之宝”六个大字的巨型玉玺。每年关林朝圣大典和关林庙会之时,无数老百姓在“拜关公”的同时,也要拜拜玉玺,祈求“灵气”。这方玉玺,也被称为关林的“镇庙之宝”。
很少有人知道,这方玉玺出自刘中州之手。
1987年,刘中州接父亲的班来到河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一队,当时,他作为单位厨师被派往新乡学习厨艺。在新乡时,原本就喜欢篆刻的刘中州常常在课余时间找些碎石、瓦片,在地上练习古文字。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已故著名古文字书法篆刻家王海教授,后又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的指导。有了名师指导,刘中州的书法篆刻作品渐入佳境。
2004年,全国地矿系统举办了一次书画篆刻比赛,当时,在单位当大厨的刘中州以“刷锅人”的名号也寄去了作品:一块用汉代青砖雕刻的“自强不息”砖印。
“当时大家大多以玉作印材,但我觉得汉砖的古朴、沧桑、厚重,更能体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刘中州说。比赛结果公布,“自强不息”印获得全国金奖。当组委会想方设法找到“刷锅人”时,他正系着围裙在厨房为大家做饭呢!
2004年5月,栾川县伊河源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玉石,决定用这块玉石为武圣关羽刻一方印章,供奉于关羽含元之地——洛阳关林。
接到任务后,刘中州对着这块玉石看了三天才动手。整整雕刻了3个月,这块重达1800余千克、体积0.59米×0.59米×1.1米的巨大印章,于2004年9月27日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时被正式放置,被媒体称为“世界玉印之首,世界关庙之最”。目前,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30多座有影响的关庙中所供奉的玉玺,皆是“关圣帝君之宝”的“缩小版”。
4 是俗人,但不做“庸人”
在刘中州书房的墙上,记者看到一个奇怪的“设施”:两个高高固定在墙上的三角形铁架中间,焊着一根钢管。刘中州说,这是他用来拉伸颈椎的工具。
据了解,常年埋头篆刻的人,颈椎大多有毛病。平时,刘中州雕刻得脖子疼了,就拉着钢管吊一吊,再继续工作。“现在总觉得时间紧迫,想抓紧时间做些事情。”刘中州说。
刘中州的微雕技艺原本十分纯熟,能在指头大小的象牙上雕刻几千个字。一次意外事故使刘中州的左眼视力严重下降,之后,对于微雕便有些力不从心了。
在住院期间,刘中州意识到,趁自己现在仍年富力强,要抓紧时间多创作几件作品,若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后悔就来不及了。之后,刘中州便萌生了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名句篆刻成印的念头。
刘中州告诉我们,他之所以首选《千字文》,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因为《千字文》全文字字不同,从篆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来讲不可多得;二是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文笔优美,朗朗上口,在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是个俗人,但不做‘庸人’。接下来,我想把《论语》、《大学》等古代经典中的精辟语句篆刻成印,如此,对篆刻艺术、对人生、对社会,也算做了些事情。”刘中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