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牛肉56元1公斤,每碗米粉涨5毛,洗个头得花60元,出租车司机不打表……春节期间,不少市民的腰包都要因一些行业涨价而遭到“洗劫”。现在,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好几天了,那些因春节而涨的价格是否回落了?(2月1日《桂林晚报》)
很多市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春节假期里,市场上很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有些上涨的幅度还不小,人们往往把这种特殊时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称为“春节价格”。
既然存在,“春节价格”有合理之处。春节期间商家牺牲休假时间,适当提高一下价格,算是对商家的一种补偿,也不为过。
但是,春节假期结束好几天了,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春节价格”却是上得去,下不来。这就让人感觉有些纳闷了,既然假期结束,开门营业的商家越来越多,市场已经逐渐恢复正常,其价格理应回归正常才对,为什么有些商家仍旧坚持“春节价格”,让消费者多掏腰包呢?
恐怕是商家不舍得轻易放弃“春节价格”给自己带来的额外利润,采取了拖延战术,但如此受害的是消费者。
当然随着年后开业的商家增多,市场竞争充分化,春节价格会渐渐回落,但此事恐怕政府管理部门不该坐等,而当积极干预。特别是面对某些行业以“春节价格”为名结成价格联盟,更应有政府积极介入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