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在伊川县城街头被撞伤倒地,肇事车辆逃逸,3名路过的初中生扶起老人并送往医院,获得众人赞扬。(详见昨日本报A16版报道)
做了好事后,这3名初中生表示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报道,但他们并不担心,因为“那是极少数人的行为”。
如今的家长,十有八九都会叮嘱孩子“少管闲事”、“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无可厚非。且不说孩子,就是成年人遇到“老人摔倒”的事情,避之唯恐不及的恐怕也不在少数。一年前,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街头后,在众人的围观下猝死。一网站事后就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七成以上的网友坦陈“怕被讹,不敢扶”;另有二成网友表示“心情复杂,真遇上恐怕也不敢扶”。
这种心情复杂,源自“好人难当”这一无奈的现实。行义举者屡遭诬陷,谁还敢做好事?扶弱济困、见义勇为成了“稀缺品”,究其根源,是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
让我们为3名学生见义勇为的行动叫好!
见义勇为,典出《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小伙子们勇敢地救起老人,从小处说,是做了对的事情;从大处讲,是勇,是善。他们用行动为大家作出了榜样——出手相扶,本不需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