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国内·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务工者“用脚投票”倒逼企业转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2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环境不好随时走人
务工者“用脚投票”倒逼企业转型
□据 新华社上海2月9日电
  2月7日,在上海华新合金有限公司上班的外来务工者在公司食堂享用免费午餐,免费午餐已成为不少企业吸引外来务工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一农民工在浏览招工信息。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核心提示

  今年“新工荒”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利润普遍下滑,而务工者要求收入刚性增长;东部地区企业的转型升级尚在进行,而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初见成效,发展差距的缩小使得两者之间出现激烈的“抢人”大战。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环境不好随时走人。务工者开始“用脚投票”,倒逼我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1 有人着急,有人淡定:“新工荒”洪流下的企业表情

  记者调研发现,同样是制造业企业,有些缺工严重、陷入困境,有些则用工无忧、相对“淡定”。用工荒连年汹涌的背后,与其说是“工荒重了”,不如说是“转型慢了”。

  “今年春节过后,有1/3的员工未能返厂。这几年招工是越来越难。”这几天,上海朋武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心情郁闷。

  朋武公司给国际二线品牌做箱包代工。面对工人的不断流失,刘鹏想尽了办法,每年给工人加工资。但作为一家代工企业,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景气和各种成本的提高,企业利润逐年摊薄,要想持续增强薪酬吸引力,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工人“进少出多”,这几年公司的员工数量已从100多人降到30多人。

  企业效益降低,导致工人增收艰难,因此,后者又反过来加剧企业困境——在记者采访中,这般情景在遭遇“用工荒”的企业中相当普遍。

  相比而言,以混凝土预制桩生产等为主业、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日子却舒服得多。中技桩业沪浙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强告诉记者,上海青浦的生产基地共有220名员工,工人大年初九报到,初十上班,到岗率达到99%,“仅有两个人因在老家修房子,需要请几天假”。

  老家在江苏连云港农村的一线工人颜云龙向记者介绍计算结果:2010年,他平均月收入2194元,2011年增加到4019元。他说:“这几年来,综保、社保从没少交,工资在每个月15日之前总能打到卡里,遇到节假日还会提前发。另外,这两年物价上涨比较快,公司去年开始每月每人增加物价补贴300元、饭贴150元,工作每满一年每月还增加工龄补贴100元。”中技的财务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一线工人收入分别增长13%、26%。

  一家与混凝土、黄沙、钢筋打交道的企业,如何能让职工收入年年有明显提高?记者采访发现,这家公司创新技术,推出比此前建筑业常用的管桩更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离心方桩”,并抓住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机遇,短短5年间便挤入行业前三。在此基础上,公司每年将毛利的45%用于职工分配。中技桩业董事长颜静刚说:“员工有了幸福感,才能有归属感,企业才不会有用工荒!”据介绍,去年中技员工的离职率仅为4.4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的目标是控制在3%以内。

  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记者采访发现,同样是面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在产品创新、发展转型方面领先一步的企业,应对姿态要淡定得多。

  2 “新工荒”警钟: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已成当务之急

  在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遭受用工荒之苦的企业可谓“雪上加霜”:不但劳动力工资上涨超出负荷,而且融资成本、土地价格乃至水电价格,齐齐上涨。加之内有产能过剩之累,外有出口不振之忧,许多企业不要说解决用工荒,就连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文林说,过去,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优势,国内造船业发展迅猛,甚至一度冲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去年上半年,一些船厂电焊工的月工资涨幅达到30%,企业出现用工短缺;而且由于国际贸易增速减缓,许多新船价格较高峰时下降1/3,特别是中国船厂擅长的部分散货船型,价格降幅达到50%,使全行业陷入困境。

  金文林深有感触:“表面上看,是用工荒放大了企业的困难;但根本上,这是在警示,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遭遇巨大的瓶颈。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已经一去不复返,靠拼低成本要素来搞发展的时代正在终结。”

  专家还指出,中西部承接产业“平向转移”已初见成效,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纵向升级”则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用工荒、用工贵以及各种要素成本的压力无疑是一记记警钟:加快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且东部企业应该率先突破。

  “如果转型不成功,那就只能关门收工!”在昆山从事叉车零部件生产的吴辉明说。记者在长三角采访,时常能从企业经营者口中听到这样实实在在的危言。

  业内人士呼吁,应对“新工荒”,唯有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双重转型。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同时加快在农民工等就业群体中培养经济转型迫切需要的技术人才。

  3 警惕“脱实向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应共谋“转型”

  用工荒愈演愈烈,是对实体经济的重大考验。近年来,一些处境不佳而又不图进取的制造业企业为了“趋利避害”,干脆任由工人流失甚至企业倒闭,而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民间金融等领域赚“快钱”。一旦此类现象过度膨胀,将造成产业空心化,后果严重。专家提醒,面对用工荒,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说,中国经济应该让所有民营企业、实体企业都充满信心,要抵制诱惑,专注实体经济搞创新。他说:“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也有吸引劳动力的巨大潜力。”

  在混凝土预制桩业这样一个相对冷门的传统产业领域中,中技多年坚持创新,目前已拥有“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方桩及其制造方法和成型模具”等84项专利技术,并参与制订了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还连续3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使中技在五六年间的产值和利润经历了上百倍的增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动权。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呼吁,要营造、完善适合产业转型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比如要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新兴领域,要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加快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更多企业减轻税负等。

  另一方面,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优化。当下“新工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工人总体短缺。人社部去年三季度对103个城市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显示,虽然总体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是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在1.4~1.7,技能人才的不足十分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已开始减缓,并预计在2015年后转为负增长。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中国社科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说,需开发人口的“二次红利”,将重心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务工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以弥补“用工荒”情形下劳动者数量的不足,并通过制度改革促使其真正融入城市,从根本上为经济转型提供劳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