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2版:综合·要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谢家麟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习近平抵美 开始正式访问
依法审慎处理好吴英案
中国已做好准备, 加大力度参与解决 欧债问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谢家麟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据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要敏锐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给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科技力量布局,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形成中国经济的新优势。要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和充实研发中心,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产业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从制度上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鼓励他们走出科研院所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企业,让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和促进科研成果、创新产品、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形成百家争鸣、民主开放的科学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追求真理、执着科学探索、尊重知识产权、珍视学术声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关链接

  我国五大国家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国家技术发明奖

  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据新华社电)

  谢家麟:物理学家的诗人情怀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家麟1955年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回国后,他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在谢家麟的生活中,除了抽象的物理学和精密的仪器设备,文学艺术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诗词、音乐、小说都是他的兴趣。

  1951年,谢家麟首次回国受阻,心情郁闷中写下一首诗:“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他也写下诗篇抒发跻身科学前沿领域的豪情:“十年磨一剑,锋利不寻常。虽非干莫比,足以抑猖狂。”

  “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谢家麟说。

  (据新华社电)

  吴良镛:让人居与自然和谐相处

  吴良镛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在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主持完成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为达成“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筑,创造出一批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相统一的建筑。

  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吴良镛最大的追求。

  作为恩师的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