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上,主演张雨绮出席电影《白鹿原》全球首映式。(新华社发) |
|
导演王全安 |
|
演员段奕宏 |
|
演员张丰毅 |
|
演员郭涛 | |
□据 新华网
凤凰网 《法制晚报》
当地时间2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凌晨),王全安的新片《白鹿原》在柏林举办全球首映仪式,导演王全安携主创人员段奕宏、张丰毅、张雨绮等悉数亮相。特别是作为唯一的女性主演,张雨绮以一身颇具中国古典风韵的亮丽紫色长裙惊艳亮相,令现场闪光灯交错,粉丝尖叫不已,场面相当热烈。
据悉,影片《白鹿原》是第62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将争夺金熊奖的华语影片。
这部筹备9年、拍摄3年而成的史诗电影在放映之后遭遇两极评价。尽管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是王全安最好的电影,但是大量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则让很多外国记者十分费解,大呼难懂。
摄影完美 演员张雨绮出彩
《白鹿原》首映结束之后,不少记者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前往柏林看片的同行认为这是继《图雅的婚事》之后王全安最好的电影作品,有很强烈的中国烙印。
凤凰娱乐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看完全片的外国记者,他们大多表示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该片的摄影很完美,演员表演十分出彩,尤其是女主角张雨绮的表演。一名德国记者说,他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他认为该片一定能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另一名女记者则表示很享受这部电影,喜欢这个故事,尤其喜欢电影的开头。
时长应缩短 外媒理解稍显困难
因为《白鹿原》片长超过三个小时,外国记者们普遍认为缩短一下时长会更好。此外,影片在情节取舍上出现了不少问题,让影片看起来有些头重脚轻,甚至前后割裂。
绝大多数国外媒体和影评人都对影片《白鹿原》中展现的1912年到1938年的这一系列故事表示满意,称其“具有历史厚重感”。但由于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如“土改”之类的历史名词,人物太多,使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不少外国人难以完全接受。很多人看完电影,便在微博上抱怨《白鹿原》名词太多,难以理解。
不过,有消息称,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迈克·李在看完《白鹿原》后面带笑容离场,似乎对《白鹿原》十分满意。该片究竟能否擒下“金熊”,答案还要等到当地时间2月19日颁奖典礼举行时才能揭晓。
剧情简介
影片《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相关新闻
王全安:
过审没问题
影片《白鹿原》因为方言台词里有一些脏话和表达情欲的部分,所以在国内审查时颇费周折。
对于此前传出的《白鹿原》未通过审查就违规参赛的消息,导演王全安在抵达柏林后表示,电影过审没问题。
他坦言,电影完成后确实碰到了一些审查,但即便《白鹿原》只有40%的力道,在柏林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我们找到根,承认自己,原谅自己。”在谈及创作初衷时,王全安说。
延伸阅读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人生
简单如同蒸馍
□据 新华社电
近日,随着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出征柏林,老作家陈忠实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聆听他对文学和人生的独到看法。
“作家应不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2012年,在这部作品问世整20年时,《白鹿原》又将在影院与观众见面。
陈忠实说:“对作家而言,作品最终要与读者完成交流;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过任何奖项的安慰。”
陈忠实的大半生在老家西安灞河边的白鹿原上度过。
他说:“我的创作正是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20年。作家要深刻地理解、体验生活,需要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真正到基层去体验生活。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都是这样的姿态,他们平凡朴素,淡泊达观,却始终不忘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依然默默坚持着文学创作。”
“创作,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白鹿原》面世后好评如潮,畅销不衰,但同时有一些争论和批评。陈忠实很淡然,始终坚持“创作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话,陈忠实认为此话说透了“作家创作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劳动”。
“我从初中二年级的作文课上写下第一篇小说,实际上就开始了寻找,只是那都是无意识的盲目,是从模仿赵树理的语言开始的。”
他说,“许多年后,当我在经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探索,进入到长篇《白鹿原》的创作时,企图要‘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欲望并不决定结果。我在这本小册子里只是写到寻找过程里的一些零碎的事,却不表明我真正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句子。”
陈忠实认为,“创作伟大作品的作家无一不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家。只有是作为‘深刻思想家’的作家,才对他所表述的时代有最深刻独到的理解,才会把这种理解转化为他的体验,用一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个伟大作品就此产生了”。
“人生,简单如同蒸馍”
关于人生感悟,70岁的陈忠实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将它描述为:“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陈忠实说:“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时代的本质,会告诉人们未来时代的走向,甚至能预示民族发展的走向和民族性格的塑造,让人们从中看到普遍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