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联盟路、创业路、开元大道、张衡街……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市城区的新路名也不断产生。新路名的涌现,是城市扩展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洛阳城市的变迁。
1 首次大规模命名尊重历史
我市第一次大规模为道路命名是在1982年。
据市民政局地名科工作人员介绍,1980年,我市成立了“洛阳市地名委员会”。1981年下半年,市地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我市城区道路名称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此次道路命名主要本着体现历史发展、反映当地特点、照顾群众习惯、符合标准化规定的精神,大部分路名使用的都是历史沿用名,同时也命名、变更了部分路名,如因路经之地为唐代宫城区的“塘沽路”更名为“唐宫路”,因路经隋唐宫门长乐门而将“为民路”更名为“长乐街”,保留了因原中共洛阳市委所在地而得名的“七一路”等。
一些新增的路名,当时则按照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反映洛阳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等要求命名,如“联盟路”,因标志着涧西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农联盟的伟大意义而得名;当时的“广文路”,则因路环外国语学院东、北、南,且有多语之意而得名。
另外,涧西区作为大型厂矿的集中区,当时的居民大都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洛阳的建设者,因此大多道路都以省名、城市名来命名,如“湖北路”、“武汉路”、“郑州路”、“银川路”、“湖南路”……
2 新路名蕴含生活憧憬及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的命名理念也随之悄然变化。2003年至2004年,“政和路”、“太康路”、“宜人路”、“创业路”、“合欢路”等一大批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的路名,出现在洛阳新区与高新区的路牌上。
2007年,我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道路命名,对全市区域内包括城市道路与乡村公路等在内的800多条道路进行了命名与更名。新的道路名称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如“春和巷”,寓意着房管局大杂院中的居民团结和睦;“钱江路”附近有许多商铺,寓意此处生意兴隆,钱如江水,滚滚而来。
除此之外,道路命名也越来越注重展示洛阳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引用张衡、蔡伦、马钧、宇文恺、杜预等洛阳历史上的名人,为洛阳新区的道路命名。
3 道路命名广征各方意见
近年来,我市的城市发展走上快车道,尤其随着城区框架的拉大,出现了很多新道路,其中尤以新建道路为多。为此,民政部门的道路命名工作一直都在紧张进行中,力求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
“道路命名不仅要通俗易记、朗朗上口、好找好记,还要名副其实、雅俗共赏、方便实用。”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给道路命名必须非常谨慎,命名一旦确定,不易更改,因为更改市民已经习惯的道路名称,很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如今,每次道路命名,民政部门都会按照道路命名程序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并邀请我市地名学、历史学、文学和地方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方位分析论证,最终确定的道路名称经政府批准后再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