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但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并非只在现今才受到重视。实际上,它是我国自古便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其中所蕴含的“情、义、善”,早已成为一种精神文明、先进文化的象征。在洛阳历史上,也有不少美德传承者。
《洛阳市老城区志》中记载的清末人士史直笔,一生简朴,疏财好义。1929年豫西大旱,面对满城灾民,他率先进行募捐,并设立粥场以济贫。他亦有严寒冬日脱衣送给他人御寒的佳话。
在老城东大街上开设济世堂药铺的清末名医李占标,乐善好施,在故里建茶亭,常年为过客和耕夫施舍开水,年年春节时,他还会在老城同善堂内用馍票周济百姓。医德高尚的他,遇家贫者,不仅不收药费,有时还送路费。
雷锋精神不止于此,还包含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美德。
你知道女工赵春娥吗?她的一生平凡却又光辉,在老城区老集煤场工作16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即使身体不适、家庭困难,仍坚持工作第一,并多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被大家称为煤场的“活雷锋”。
如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愈加多元化,而雷锋精神并不过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要求社会各级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举措,不仅能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雷锋精神所代表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自古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