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华文明起源于‘华’,‘华’指的就是玫瑰花。”——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发表的这番言论,引发我市81岁民间学者郭景年的质疑。昨日,郭景年致信本报称,中华文明起源于“华”,但“华”指的是牡丹而非玫瑰。他愿与金庸论战,为牡丹“正名”。
【起】 金庸言论引发质疑
郭景年今年81岁,曾任河南省地矿局探矿三队队长,在洛阳工作生活了50多年。时间长了,这个山东人对洛阳和牡丹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早年,郭景年爱好古玩收藏,他收藏的带有牡丹图案的实物就达2万件(种)之多。
郭景年说,我们自称“华夏儿女”,“华夏”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华夏”一词最早是分开陈述的,因为它们代表不同的族群,而且“华”早于“夏”。
2009年,通过对古文献和文物图案的研究,郭景年发现:“华”字是中华始祖黄帝肇造的,而他造“华”字的原型则是牡丹花。郭景年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中华的“华”字始祖肇造》一文,在《炎黄天地》上发表后,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去年年底,郭景年从网上看到一篇报道:2007年6月,知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受北京大学邀请,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历史大事”的演讲,对中国历史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论述。
报道称,金庸在演讲时说,中华文化不是在黄河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的文明在华山脚下。因为以玫瑰花为图腾,所以我们称之为华夏民族,就是来自这个“华”字(晋以前没有“花”字,“华“与“花”相通)。
“金庸的言论让人震惊!”郭景年说,“现有的文献和史料多指向‘华’为牡丹而非玫瑰,金庸关于‘华’指的是玫瑰花依据何在?”
【探】 潜心探索寻源头
进一步研究金庸的演讲后,郭景年发现金庸演讲前特别提到:“我讲的不是我独创的学问,而是苏秉琦教授的观点。”据了解,苏秉琦曾长期担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是我国考古界的泰斗。
苏秉琦到底有没有说过“华”就是玫瑰花呢?郭景年探究发现,苏秉琦对“中华文明起源于‘华’”是这样表述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先民遗存。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在这段表述中,苏秉琦只说了“花卉图案彩陶”,并没有说花卉就是玫瑰花。
郭景年说,苏秉琦所说的花卉图案彩陶是指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一个仰韶中期的陶盆,这个陶盆的学名叫“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盆”,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那么,“玫瑰花”一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1985年苏秉琦在“晋文化讨论会”上,为了阐述中国古文化一系列的连贯发展关系,曾赋诗一首:“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音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史学界一般认为,苏秉琦所说的“华山玫瑰”,泛指关中一带仰韶中期的典型彩陶纹饰,而非真正的玫瑰花。
郭景年认为,金庸的言论是对苏秉琦的曲解。
【证】 “华”指牡丹花
郭景年说,中国古代文献证明,黄帝喜爱牡丹,因而有专家推测,黄帝造“华”字与牡丹有关。《古今注》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洛阳学者王元明认为:“花葩即牡丹。”
郭景年将黄帝造“华”字的史据绘成了组图,从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人神”上,可以看到黄帝身躯构成的“华”字;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亦是黄帝身躯构成的“华”字;四川大邑董场“三国画像砖”上,所谓的“华盖”,形象生动;而从上古文字到甲骨文“华”字的演变可以看到,前者分明就是牡丹的姿态,后者牡丹形象依旧,不过弯成了崇拜的人形……郭景年展示的组图有19幅,每幅图都在讲述着黄帝、牡丹和“华”字的故事。
郭景年认为,古文献记载,黄帝将他统一的大民族取名“华族”,其图腾为蜜蜂,并在新安青要山建“密都”。“华”通“花”,“密”通“蜜”,这么一联系,豁然开朗。
郭景年说,古文献对于牡丹的记载,可追溯到《诗经》。而对于“玫瑰”,最早见于汉代《说文》中:“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当时“玫瑰”还不是花名。由此可见,先民早已知道牡丹花而不知玫瑰花,如果要以“华”为名,肯定选择的是牡丹。
【争】 愿为牡丹“正名”
郭景年说,学术界本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地方,“华”指的是玫瑰还是牡丹,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金庸作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又在北大这样的学术讲堂宣扬未有实据的观点,无疑会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进而对“牡丹论”造成巨大冲击。
“牡丹是洛阳之宝,也是河洛文化的载体之一,洛阳人借牡丹传播文化,也必须适时给牡丹‘撑腰’。”郭景年说,“如有必要,我愿意拿出证据与金庸论战,为牡丹‘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