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天长市购买了90辆“大鼻子”校车供农村中小学学生使用。(新华社发) |
|
□据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校车安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基层代表委员热议。
“夺命校车”去年频现,刺痛了社会神经。有关方面迅速部署“整顿”,校车安全“新规”制订快速推进。但部分来自基层代表委员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校车服务一“停”了之,供需出现新矛盾,部分家长无奈选择“黑校车”。
为什么一些地方“整顿”变“停开”?如何解决“黑校车”难题?怎样探索校车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围绕三大难题,基层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整顿”不是“停开”
防止责任转嫁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史贻云注意到,今年春节开学后,海口市一些学校的校车停开,这使孩子们上下学的方便和安全成为新问题。无奈之下,一些家长只能凑钱租车接送孩子。
史贻云委员表示,整顿校车安全是好事,但不能一“停”了之。如果没有配套跟进措施,反而使校车安全问题“由明变暗”,学校规避了责任,却把风险转嫁给家长和孩子。
校车“旧的去了”,为何“新的没来”?代表委员调研发现,成本过高、无力承担是校车“停开”的主因。
“财力有限是目前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以海口市寰岛实验小学为例,如果要满足全校学生的乘车需求,需要购置30多辆车才行,仅购车就需要近2000万元,加上聘请司机的费用、油费消耗等运营成本,学校实在无力承担。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认为,校车安全标准的制订要考虑国情,考虑地区差异,投入和运营成本过高,学校和家长都会吃不消,可能难以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凤宝说,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安全和方便“两手抓、两手硬”。
“黑校车”重新抬头
亟待投放“合格校车”
“一些学校整顿停开校车,给‘黑校车’提供了生存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北区政协顾问冯幸耘说,目前家长合伙包车现象普遍。为了揽客挣钱,“黑校车”普遍存在私自拆改、超员上路问题。
如何让孩子上学既安全又方便?“政府部门应负起更多责任”被基层代表委员频频提及。
“各级财政应拿出更多钱采购合格校车。”李建保等代表说,“只要真心想解决,现有财力完全能够做到。”
一些基层代表委员还建议,在增加校车配备的同时,还可通过延长城乡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密度、以优质公交车定点接送、区域内学校共享校车资源等方式,解决学生上学不便问题,从而减少投入、降低成本。
深层求解校车安全问题,还应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入手。宋心仿代表说,前些年许多地方实施撤点并校,总体上优化了教育资源,但一些农村地区盲目并校,给路远的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他建议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现有学校布局进行再调整。
“提标”固然重要
安全重在监管
是不是校车“标准”高,安全就高枕无忧?答案并非如此。
一些基层代表委员说,仔细观察去年的多起重大校车事故会发现,违法严重超载、非法改装车辆、不按交通规则行驶以及校车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存在漏洞,才是酿成悲剧的真正“祸首”。
张凤宝等代表说,安全绝不仅仅只是车好就行,“硬件”保障只是提高校车“安全系数”的一部分,校车监管、执法等高标准的运营管理,才是确保安全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姜健举例说,校车行驶时速应在同类车限速基础上再降低10公里左右,对校车超速,处理应更加严厉。
“应该提高校车驾驶员的门槛。”全国人大代表、滨州实验学校副校长董凤华说。
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赋予了校车多项优先通行权,但在交通拥堵日益加剧、驾驶人规则意识还待提高的现实下,条例出台后,这一点能否真正落实仍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