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门关遣址。 (资料图片) |
|
凉州遇阻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天,长安一带发生雹灾,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中,离开京师,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出长安城不久,玄奘就认识了一个名叫孝达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人,两人遂结伴同行。到秦州后,他又遇到一批从凉州(今甘肃武威)来送官马的人正要返回,便随这批人到了凉州。
凉州是唐朝的一个大都市,“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位置十分重要。当时朝廷欲和突厥开战,李大亮作为新任凉州都督,奉命镇守这个边境重镇,更是严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因为没有“过所”,只好在凉州停留下来,另想办法。
作为一名才学出众的高僧,玄奘誉满京师,声名也早传到了凉州城。当地各寺院得知高僧到来,纷纷邀他前去讲经。当时唐朝禁止百姓西行,却不禁止西域人尤其是西域商人到西凉等地做生意。因此,前来听玄奘讲经的除了西凉当地僧俗,还有不少来自西域各国的商人。他们钦佩玄奘的人品和学识,回去后便在本国君王面前称赞这个唐朝僧人博学多才,极为难得。于是,西域各国的君王和僧人都望眼欲穿,盼着玄奘早日到他们那里讲经。
然而,玄奘很快就被凉州都督李大亮盯上了。李大亮不相信一位高僧突然来到凉州,只是为了宣讲佛经,其中必有蹊跷,便派人把玄奘召来,问:“法师不在京师长安讲经,为何来到这边防僻地?”玄奘只好实言相告:“我欲西行求法,学习佛教真义。”
李大亮不是佛教徒,对取经之事不感兴趣。他板起面孔道:“如今朝廷明令,无论什么人,没有‘过所’都不可出境。法师不要在这里停留了,请速回长安,否则别怪我无理!”
凉州不能停留,西行没有“过所”,自己又不愿返回长安,怎么办?玄奘苦思无计,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寄居的寺院。该寺院主事的慧威法师一向对玄奘很关照,这次见玄奘愁眉不展,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儿,玄奘便将自己立志西行求法以及当下的困境说了出来。慧威法师对玄奘的志向和勇气十分赞赏。他悄悄地找来寺里两个可靠的小和尚慧琳和道整,让他们准备足够的食物和水,连夜护送玄奘离开凉州城。
多亏两个小和尚熟悉地形,他们带着玄奘绕开大路,只走小道,昼伏夜行,避开官兵,几日后终于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一带)。
瓜州是当时大唐西境的最后一座城池,出了瓜州,玄奘就算出了唐朝的控制范围,不用再怕官兵追捕了。当然,前路是吉是凶,谁心里也没底。玄奘怕万一出事连累慧威法师,就打发两个小和尚回去了。
瓜州被困
没了向导的玄奘到瓜州没多久,还没想好怎么偷越国境,就被瓜州刺史手下的官兵抓去了。这位瓜州刺史复姓独孤,单名一个达字。与凉州都督李大亮不同,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见到玄奘后,独孤达问明情况,不由得为这位高僧冒死求法的精神所感动。他对玄奘以礼相待,十分恭敬地说:“法师既然立志西行,我不为难你。如果你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我会尽力提供帮助。”
玄奘说,我别的都不需要,只是不熟悉西行的路线,能否为我详细介绍一下?
独孤达镇守边境,对西去的路线当然要比一般人熟悉。他告诉玄奘,从瓜州西行,有南道和北道两条路可走。
先说南道:从瓜州到敦煌,再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新疆和田),折向西北到莎车,然后从那里越过崇山峻岭,再向西南可以到印度。此路艰险,不好走。
再说北道:从瓜州向北到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然后沿天山南麓西行,经屈支(今新疆库东)到疏勒,由疏勒越过葱岭,再向西南,可以到印度。北道比南道安全些,当时往来的商人成群结队,大多走的是北道。
玄奘听了独孤达的介绍,当下决定走北道。可是,独孤达又说:“其实北道也并不好走。从瓜州向北走几十里,就有一条葫芦河(今疏勒河),这条河水深流急,很难渡过。河上虽有一座桥,但对岸桥头的玉门关上有军队把守,法师没有‘过所’,不可能从桥上过去。”
独孤达说了这么多,以为玄奘会回心转意,放弃西行计划。可是,玄奘仍然神色自若。于是,他接着说:“玉门关是西行的必经之路。即使法师过得了玉门关,前面还有五烽等着呢!那五座烽火台设在沙漠里,一烽距另一烽有一百多里,上面都有重兵把守,拦阻私自出关的人。且沿途只有烽火台下才有水草,可以说,这些地方是绕不过去的。法师没有‘过所’,怎么通过?再说,即使过了五烽,前面还有茫茫沙漠,法师只身西行,谈何容易啊!”
听了独孤达的描述,玄奘去志更坚了。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弘扬佛法的重任,与法显等前辈的经历相比,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辞别独孤达后,玄奘回到寄居的寺院,准备稍事休息,想想接下来怎么过玉门关和五烽。但他不知道,一份追捕自己的公文已经到了瓜州。
原来,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玄奘没回长安,而是潜行向西,勃然大怒。他派军士沿途递送公文,称来自长安的僧人玄奘私自西行取经,已过凉州,让沿途各州县严密捉拿。
瓜州州吏李昌接过公文,细看之下大吃一惊。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觉得玄奘冒死求法,难能可贵,谁都不应该扣留他。于是,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毁掉公文,放走玄奘。
出玉门关
李昌与玄奘素昧平生,他只是通过凉州来的追捕公文,判断玄奘是位难得的高僧,便决定冒险帮他一把。
趁着夜色,李昌悄悄打听,找到了玄奘寄居的寺院。他对玄奘表明来意,说凉州公文已到,此地不可久留,请法师速速离境,以免发生不测。
玄奘也想尽快离开瓜州,可是,前路怎么走呢?第二天一早,他在寺里徘徊,思索良策,恰巧被一个胡人看到了。
据史料记载,这个胡人名叫石槃陀。石槃陀早闻玄奘之名,知道这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高僧,便诚恳地说:“法师佛学精深,弟子愿拜您为师,请收下我吧!”
玄奘本来无心收徒,但抬眼一看,这个胡人身体强壮,容貌端庄,做个西行的向导倒是不错,就为他授了五戒。五戒是不出家但信奉佛教者必须终身遵守的五项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然后,玄奘把自己要西行取经的事告诉了石槃陀,问他是否愿意与自己同行,或把自己护送出玉门关,通过五座烽火台。
石槃陀对师父很尊敬,爽快地答应了。他让师父等着,自己去准备马匹、干粮和路上用的皮水袋等。回来时,他身后还跟着一位老翁,老翁牵着一匹赤色老马。玄奘正在惊疑,老翁说:“法师西去取经,一路很艰险。这马虽说又瘦又老,好在走过远路,它去过伊吾15趟呢!都说老马识途,您就带上吧,说不定它能帮您走出沙漠。”
玄奘见老翁说得诚恳,只好再三道谢,带上老马与石槃陀一起动身了。他们来到葫芦河边时,已是深夜,四周寂静,更显得水流湍急。玄奘站在河边,望了望通往玉门关的那座桥。石槃陀说:“师父,我先去砍些树枝来,咱们得趁天黑涉水过去,若等天亮,恐怕要被抓起来!”
石槃陀费尽周折,终于和玄奘渡过了葫芦河,这时,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想:过个河就这么难,即使侥幸过了玉门关,还要经过五座烽火台,稍有不慎就会被抓,惹来杀身之祸。师父孤身一人,无牵无挂,自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万一死了,家里人怎么办呢?石槃陀思前想后,决定不再冒险前行,他劝玄奘说:“师父,没有‘过所’,想西去取经实在太难了。这一路,我们即使不被沙漠吞掉,也会被守军发现,都是一个死。咱们回去吧!即使您不回去,我也不往前走了!”
玄奘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个徒弟兼向导,本不想放他回去,无奈石槃陀去意已决,只好让他走了。
玄奘骑着老翁送的赤色老马,过玉门关后又走80里,到了五烽中的第一烽,被校尉王祥发现了。王祥是一名佛教徒,他没有抓捕玄奘,而是准备了盛水的皮口袋,将玄奘送出烽火台,并为他指点了绕过第二烽、第三烽的路,让他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第四烽的校尉叫王伯陇,是王祥的族人,可以放他过去。
玄奘按照王祥的指点,到了第四烽。在这里,王伯陇为他的皮口袋装满了水,还指了一条路,让他避开第五座烽火台。
过了五烽,玄奘就进入了长800多里的莫贺延碛(古称沙河)。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这里是一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