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9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公众考古:一起触摸“历史”,用心去“旅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作为我市考古工作一次新的尝试,公众考古活动在掌声中告一段落
公众考古:一起触摸“历史”,用心去“旅行”
□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
  (本版图片均为公众考古现场资料图片)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本报联合举行的公众考古活动在考古志愿者们恋恋不舍的目光中告一段落。同时,又有更多的志愿者不断通过电话、网络或短信等方式向我们询问下次活动的时间。

  让公众参与考古发掘的过程,是我市文物部门今年一项新的课题。市民对公众考古的兴趣为何如此之浓厚?开展这样的活动到底有怎样的意义?洛阳的公众考古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我们进行了采访。

  1 热情背后是强烈的城市自豪感

  “知道洛阳文化底蕴很深厚,我终于真正走近了解了洛阳的古代文明。”

  “身临其境感觉很震撼,现场看壁画感受到在博物馆无法感受的生动鲜活。”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很深,我们真的应该做洛阳文化的传播者。”

  “我们被考古工作者感动着、感染着,作为洛阳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 ……

  第一次公众考古活动结束,当我们让大家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时,每个志愿者都发自内心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而一些未能参与到活动中的读者则不断地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询问下次活动的时间。据粗略统计,从发布招募启事到第一次公众考古活动结束,先后有500多人向我们咨询。

  “大家的热情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昨日,在谈到这次公众考古活动成功举行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很激动。他说,这些年,洛阳的各种考古发掘活动不计其数,但由于考古工作者的思路过于严谨,总觉得要发掘之后,出了发掘报告才能告诉大家,因此几乎没有让公众参与到考古发掘活动中。“这次虽然只是尝试,却让我们意识到了大家对公众考古浓厚的兴趣。”史家珍说。

  市民为何对考古发掘工作感兴趣?我市一位社会学者分析认为,首先是大家强烈的城市自豪感的表露。他说,洛阳的厚重历史文化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每个洛阳人为之骄傲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不少群众在外地游客面前说起洛阳的文化滔滔不绝。“正是因为这样的城市自豪感,才引发了大家想积极地参与到考古实践活动中,更多地了解洛阳的历史。”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热爱文化的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从书籍文献中汲取知识,他们更企盼从考古发现中感受直观的文化遗产,寻觅依稀的历史印迹。

  此外,近年来一些如《探索发现》、《鉴宝》等电视节目也间接地引发了人们对考古发掘的关注。

  2 了解历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群众对考古工作与日俱增的热情使“公众考古”这一听起来有些专业的学术词语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那么,外地的公众考古进展情况如何呢?

  史家珍说,公众考古在国外不少地方已经相当成熟,比如目前世界上公众考古活动开展比较好的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发掘活动中,提出了一种被称为“便携式考古”的计划:一方面,公众通过电子化程序可以了解博物馆的200万件文物。另一方面,在英国,几乎全民都可以进行“考古”。公众用手机、电脑在自家后院里就可“考古”,并将资料上传到网上“博物馆”与爱好者分享,与专家共同探讨。

  在国内,许多省市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公众考古的新方式。比如,陕西曾招募志愿者参与汉阳陵的发掘,山西省曾开展过让公众参与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的发掘等。此外,安阳曹操墓发掘的直播也属于公众考古的一种方式。

  开展公众考古有什么意义呢?史家珍说,考古在国内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孤独而枯燥的职业,但近年来公众对考古的热情也使考古工作者意识到,了解历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至今、日趋完善的关键所在,而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去推动这一进程。

  有专家也同时指出,将考古这种有益于人们精神完美的活动让普通百姓也得以分享,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考古学家挖掘出了最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享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惠民的方式。不仅如此,在这种分享中考古本身也找寻到了发展的新基点。”这位专家说。

  3 公众考古,他们想做的还有很多

  “这次活动只是一个探索,知道大家对活动这么感兴趣后,我们将争取把公众考古进行得更加常态化,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史家珍表示。

  在史家珍看来,在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上,洛阳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我市的地下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正如参与活动的网友在现场的感慨直言:“洛阳的网友真幸福,能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许多地方的网友想看都没地儿看啊!”

  我们了解到,市文物部门每年仅是配合基建的考古工地就有几十个,加上一些科研课题项目,可以说,城市里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考古发掘,尤其是一些考古发掘活动,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这次拿出来的“试金石”——两座连在一起的壁画墓,在国内其他城市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发掘过程其实是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挑战性的,也有很多充满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史家珍笑着说,“可是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发掘过程,说过去也就过去了。如果只是让我们这些考古工作者记在心里,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对待洛阳宝贵的文物资源上,复原也好,展示也好,其实都是一种静态的反应,但如果我们把这种发掘的过程也展示出来,也就是说让公众参与考古发掘,其实是对文物资源一种更好的利用和宣传。这也是我们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最终目的。”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市文物部门会有哪些打算呢?史家珍介绍,回洛仓考古发掘属于大运河申遗的一个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勘探,计划4月份组织志愿者们参与发掘活动。此外,市文物部门今年还有许多新的考古科研项目,比如国家已经允许的对邙山陵墓群内一些陵墓建筑基址的发掘以及即将进行的隋唐洛阳城东南城墙的发掘、隋唐洛阳城里坊区的发掘等。

  更长远的打算是,如果有可能,市文物部门还将考虑与旅行社合作,适当地开放一些文物发掘现场,邀请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通过天南海北的游客,将洛阳活生生的文化资源传播到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也让更多对文物事业感兴趣的人都能有机会亲身体会发现文明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