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到学生家去家访,或是碰到学生家长,听得最多的是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难管理等。我认为:孩子们不听话才是他们的正常表现,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叛逆心理。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不听话,主要是忽略了孩子的天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管理孩子首先要掌握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心理学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老年夫妇搬新家来到一个小区,大门前有个废置的油罐。附近的孩子们经常到这里戏耍,他们不时地敲打那个废油罐取乐,给这对喜欢清静生活的老夫妻带来了极大不便。
要说,把他们赶走就行了,可他们没有这样做。
他们在前一天外出买菜时换了零钱,这天早晨出家门时见孩子们耍得正欢,说最喜欢孩子们来这里玩了,随即掏出兜里的零钱,给每个玩耍的孩子1元钱,给敲打油罐的孩子2元钱。
第二天早晨,他们见来玩的孩子都在敲打那个废油罐,弄得噪声出奇大,但孩子们都从老人手里得到了2元钱,老人刚走没多远,孩子们就拿着“报酬”去买零食了。
第三天早晨,孩子们聚得更多,可是老人说钱不够了,每个敲打铁桶的人只能给1元钱,孩子们有些不乐意,但还是接了钱,随即就散去了。
第四天早晨,老夫妇没有听见动静,当他们推开门一看,孩子们手里都拿着木棒,他们说,如果再像前天一样给2元,就一起敲那个废油罐,如果给1元,大家就不敲了,可老人说这段时间手头紧,每人只能给5角钱。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自然知道结果了。
这个故事的可取之处在于那对老夫妻通晓心理学,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正是利用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巧妙地“赶走”了那些“淘气鬼”。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呢?
与孩子认真交谈
有的孩子玩起来就是不肯停下,看起电视比什么都重要。家长让他洗手吃饭睡觉,他却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家长在这个时候不妨蹲下身来,郑重其事地对孩子讲:不洗手就吃饭会生病、会痛苦,不按时吃饭、睡觉也会生病,长大以后身体也不健康,可顺便给孩子讲个身边或电视上的例子。
别在孩子面前唠叨
家长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对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说个没完,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孩子会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更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候甚至表现得比你还烦躁。
给孩子留自由空间
人以群聚,物以类分。孩子与大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的玩耍、倾诉对象自然也是伙伴们。因此,有时孩子由于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而忽视了父母的话,完全在情理之中。父母应适当地给孩子留出空间,这样孩子们才有时间或胆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得到及时称赞,就更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让孩子体味家庭温馨
家是亲情的港湾,对孩子而言,更是他们生长的栖息地。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常用亲子语言,还要在说话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态度和蔼。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也有自尊,这样还会把孩子想要说的话噎回去。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有个教育家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尽管这句话不能说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有一定道理。孩子同样也喜欢听鼓励、夸奖的话,如果采取训斥的方法,那将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分析原因,千万不要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要一味地责怪、训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抢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