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洛阳·访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透过细节,让彼此更加了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3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应邀到我市高校演讲,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中日交流——
透过细节,让彼此更加了解
□记者 李砺瑾 实习生 陆怡霏/文 记者 张晓理/图
  “我不提供思想,我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毛丹青谈帮助国人了解日本。
  核心提示

  昨日,在洛阳师范学院一间多媒体教室里,来自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和年逾五旬的著名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教授聊得很开心。

  毛丹青教授一上来就笑称自己是个“微博控”——18日一到洛阳,他就上传了几张在千唐志斋参观的照片到自己的微博上。而主题为“日本与我”的讲座,也是从他的千唐志斋之旅讲起。演讲结束后,毛丹青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拒绝“千人一面”,要找

  有自己特点的东西

  记者:在一篇文章中,您提到2006年您和妻子到洛阳后去了龙门石窟;20多年前,您也来过洛阳——这是不是您第三次来洛阳?

  毛丹青:是的。我和妻子都是北京人,我们婚后就到洛阳游玩,当时去了龙门石窟;2006年第二次来,是因为洛阳旅游局当时举办了一个中日友好活动,我也作了讲演,那次也去了龙门石窟。

  记者:我们还知道,您一到洛阳就去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次您的讲座也从千唐志斋讲起,这是您的习惯吗?

  毛丹青:是的。我这次回国会在北京、洛阳、郑州、大连和上海演讲。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有这样的习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要找到“地气”。

  记者:“地气”?

  毛丹青:就是我要找到地气来接。就像我们常说的气场,我到了当地,我的气场要和当地的气场接到一起。

  记者:之前在您接受采访时说,有1000年以上历史的地方您都想去看一下,当时您专门提到了洛阳。

  毛丹青:对的!实际上,这个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叛。你看我们现在很多建筑,大概到了70年就已经接近使用寿命。但是在中国有很多千年以上的东西。在日本也有,法隆寺就是千年没有毁的。

  所以,我曾经在杂志上写过一篇《我找千年房》的文章。人为什么一定要像很多便利店一样,都用同样的面孔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找一些有自己特点的、有传承文明的力量的东西?所以我对洛阳的印象就特别深。

  ▲▲▲文化交流,是中日两国交往的“第三条道路”

  记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您过去做了不少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事情,比如将作家莫言的作品介绍到日本,又策划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对话”。这被您称为“为中日交流开辟政治与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化交流的?

  毛丹青:现今是中国与日本交流最频繁的时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好了许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到日本去旅行,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前不久,东京有场马拉松比赛,北京和国内其他很多城市都来了不少中国跑友团,他们拖家带口地跑去,就为了参加这个活动。

  现在不管是中国人去日本,还是日本人来中国,这个数字是在飞速增长。通过这些来往,这个第三条道路就会被铺得越来越平。

  记者:那您现在是在日本时间多,还是在中国时间多?

  毛丹青:在日本时间多。因为我在那边任教,需要给学生上课。

  记者:您经常接触日本的大学生,来中国演讲也接触了不少中国的大学生。据您了解,两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异同?

  毛丹青:都很多元化。日本学生了解中国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这和过去不一样了;中国的留学生到日本学技术的也越来越多了,这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他们都在关注的东西非常多,包括一些爱好,比如手办(指未涂装树脂模件套件,是收藏模型的一种——编者注)、动漫等等。

  ▲▲▲“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记者:您曾经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别人,了解了别人才能了解自己,您出的第一本书《日本虫眼纪行》就是在谈这个。

  毛丹青:有位中国禅师说:“在你的眼睛里,看见的是我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了解别人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自己。举个例子,曾经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饭店吃饭,一位日本老人错将牙签当作盐撒到了碗里,当时他看到碗里一根根竖立的牙签,便打趣说这是“草船借箭”——由此可见普通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基于这个原因,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日本和日本人。

  记者:包括您的《日本虫子·日本人》等著作,书名里都有“虫子”这个词。

  毛丹青:84年前,戴季陶有本很出名的书叫《日本论》。他说,关于“中国”这个题目,不知道被日本分析了多少次。他劝当时的中国人,要切切实实地下工夫研究日本。我提到“虫子”,其实也是一个比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把它破开就容易看明白。我的书里讲的都是细节,细节决定一切。

  记者:您是想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日本?

  毛丹青:对,我不提供思想,我就提供很多现场,我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根据我的描述生成自己的想法。

  记者:这是不是也是您这次讲座的一个主题?

  毛丹青:对,实际上我还是挺感谢的,因为日本政府请一个华人教授来展示日本这个国家。我的讲演内容对中国也对日本,中文也在讲,日文也在讲。通过这个活动,也说明日本越来越重视当代中国人对他们国家的态度。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对日本有很深入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去了解日本。这也是我今天讲演的一个中心思想——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相关链接

  毛丹青,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华人作家。1962年生于北京,198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1999年开始用中、日文双语写作,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其日语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试题,获奖作品曾分别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朗读播放。日本舆论认为毛丹青的日文著作是20世纪最成功地描写日本人的文字之一,并认为他是“真正了解日本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