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CPI降至3.2%,外汇占款增长适度减缓,人民币升值预期变弱,而负利率才刚“结束”,要求利率向下调整的呼声又起。学界有不少人的判断是,这种形势再延续两个月,即到4月,央行货币政策就又到利率下调的窗口了。有人据此甚至还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事变动看成是启动利率下调窗口的政策暗示。
笔者认为,我们对于2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没有理由太乐观。比如CPI下降,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就减弱了。因为,尽管2月的CPI下降幅度不小,乃至于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但是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的诸多因素,却并非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已经消失,恰恰相反,有的还正在强化。比如过量的货币增长、劳动力工资上升、各地房价迟迟难以回归到理性水平或住房市场性质一时无法调整等等,尤其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泛滥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将很快带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势。所有这些因素对国内CPI的影响,一点也不可低估。加上中国特有的经济增长的政治周期性因素,都会增加国内经济稳定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这些都可能成为推高国内CPI上涨的因素。对此万不可掉以轻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不少乱象,如GDP中个人消费比例低、房地产上涨过快及泡沫吹得过大、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现象,很大程度上都与近十年来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相关。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改变这种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不加快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那么当下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问题只会越来越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