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牡丹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宋代万花会与洛阳牡丹盛事
牡丹亭
玉板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3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牡丹花事
宋代万花会与洛阳牡丹盛事
□记者 张广英
  太守举办万花会

  从隋唐时起,牡丹就被称为“国色”、“天香”,牡丹花事作为国事活动备受推崇。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诗句表明,当时赏花已达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从长安到洛阳,莫不如此。

  北宋时,洛阳牡丹名冠天下,花事活动也进入鼎盛时期。钱惟演任西京(洛阳)留守时,开始举办万花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举办的牡丹观赏盛会,开了我国各地牡丹节会的先河。

  钱惟演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的第14子,很有学问。晚年时,他在洛阳任职,四处寻访牡丹,爱花成癖,还在公署后面建了一座十几亩大的牡丹园,公务之余亲自栽种牡丹。

  欧阳修到洛阳当留守推官,成了钱惟演的助手。他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述,自己到处搜寻,才找到30余种牡丹,而钱惟演在双桂楼小屏上所记牡丹竟达90余种,不知是从何得来。由此可见钱惟演对洛阳牡丹的痴迷。

  当时赏花已成民间风俗,每逢牡丹花开,人们争相观赏,笙歌乐舞,不可终日。邵雍有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这是洛阳人春日赏花习俗的真实写照。不少外地人也不辞辛苦,赶来观赏牡丹。

  在钱惟演的主导下,洛阳万花会应运而生。万花会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六至三月二十六,这与后来洛阳牡丹花会的举办时间基本相同。

  当时的洛阳万花会热闹非凡。据《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万花会上,男女老少都喜欢把牡丹花簪在头上四处游玩,洛阳城里到处弥漫着牡丹的香气。好玩的是,不但“荷担樵夫亦戴花”,皇帝也爱把花戴在头上,如宋神宗就曾“独簪姚黄以归”。

  牡丹花事今更盛

  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人赏牡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钱惟演在洛阳举办万花会,怕冷落了朝廷,也开始向皇家进贡“洛花”。每年牡丹花开时节,他便派专人乘驿马“快递”牡丹,一日一夜即可送达。

  富弼、司马光等士大夫退居洛阳后,更是大建园林,推崇牡丹,使洛阳人赏花、咏花、画花、刻花等活动达到极盛,由此带动了花市的发展。据《闻见前录》记载,宋代洛阳万花会的花市相当兴旺,“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当时的洛阳花市是夜市,花都盛在筠笼里,价格不菲。欧阳修就说:“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魏紫初出时,接头亦值钱五千……今尚值一千。”

  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一诗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市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人道洛阳为乐园,醉归恍若梦钧天。”你看,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牡丹灯会?

  暮春三月,这样的赏花活动自然会催生一些故事。《冷斋夜话》中说,有个叫刘跛子的人,为洛阳牡丹所迷,“拄一杖,每岁必至洛”。这样腿脚不便的人尚且如此,可见宋人爱花确实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词苑丛谈》中记载,风度翩翩的公子何栗与少女惠柔邂逅,留诗订情,相约次年洛阳牡丹花开时在花丛中相会,更成为赏花史上的美谈。

  元明清时期,洛阳的政治地位渐渐下降,花事活动也趋于衰弱。到清雍正时,洛阳牡丹传入宫廷御花园,清末,朝廷首定牡丹为“国花”,并在御花园建了“国花台”(今颐和园内)。直到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花事活动几乎中断,只有少数人家还能养花、赏花。即便如此,牡丹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982年,洛阳市将牡丹定为“市花”,并从1983年4月起举办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使历史上单纯的赏花活动变成了以花为媒,与经贸、科技连为一体,促进洛阳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和交流的媒介。去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使这一全国性的赏花盛事上了一个新台阶。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