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成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在校学生刘路20日被中南大学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亲自为刘路颁发奖金100万元。中南大学的这一举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人赞同,有人质疑。(3月21日新华网)
正方:突破!不拘一格降人才
□马想斌
最年轻教授的纪录又一次被刷新了。
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展现了中南大学对人才的重视,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术界、文化界就应该如此。衡量指标和练习武功一样,不是看你年龄有多大,进入这个圈子多久,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是不是学术带头人,而是要拿实际成绩说话,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都应该倡导、鼓励和支持。
□毛建国
现在,对年轻人才来说最怕的还是“棒杀”。刘路成为最年轻教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或许还掺杂着校方其他方面的考虑。
但此举毕竟在相当程度上鼓舞了一大批像刘路一样的青年研究人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拥有了方向感。如果破格提拔能制度化、正常化,最终不再成为“破格”,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学术体制已经进入佳境,必然会有一大批青年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反方:淡定!勿要过度“捧杀”
□佘宗明
刘路的“N级跳”,丰厚的物质奖励,应契合公平程序。过度追捧,往往混淆了“激励”与“捧杀”的界限,制造出虚幻满足的陷阱。在名利兼备的“温柔乡”里,人难免浮躁懈怠,缺乏奋进的斗志。“顺境中易迷失”,早已不只是作文里的空泛感喟;“仲永”式覆辙,是激励人才时常见的歧路。
□沙元森
一个刚刚踏上起跑线的年轻人因为瞬间灵感就被推到了终点线,站在新的起点上还能找到更远大的目标吗?如果没有,他会不会就此懈怠?如果有,他会不会因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太过遥远而疲惫不堪?
□王传涛
“22岁教授”,带给我们不少惊喜,但也带给我们许多担忧和疑问。刘路暂时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什么。刘路一个人,也承载不起整个国家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希望和寄托。希望社会舆论不要把他过早地捧成“学界明星”或“数学天才”,让他回归到单纯的科研领域中去,不打扰他清静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