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至本期,“保险在线”“上线”25期,在倾听人们日常保险消费中遭遇的苦恼同时,努力为广大保险消费者、保险从业者、保险公司与保险行业监管部门搭建沟通的平台。梳理一下“在线”7个多月来的记录,反映的问题跳不出算清收益难、退保难、理赔难“三难”。
听唱新曲很难
自去年8月22日,“保险在线”“上线”至今,历时7个多月。
翻看当时的开篇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在日常的保险消费中遇到的那些烦心事。随着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空前繁荣,然而在行业整体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凸显“三难”:算清收益难、退保难、理赔难。
如今看来,如果咨询和发表看法的电话不计算在内的话,读者的反映的全是 “三难”。
从梳理采访的情况来看导致“三难”的原因,首先是部分保险业务人员在介绍产品过程中,不明示风险,“红口白牙”仅说是“高收益”,事后取证很难。
消费者也有责任,没有了解清楚保险内容,就草率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对于已订立的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必须遵守。行业监管部门通常也只能建议,消费者与保险公司协商解决。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我们写稿也想“莫奏前朝曲”,“唱新翻《杨柳枝》”,但实际上真的很难:一直在引导大家正确并谨慎对待保险,然而依旧是“三难”投诉不断。不知是其他读者的“保险烦恼”没有唤醒大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结果是同样的案例、同样的话不断地出现。
“同情并憎恶他”
小标题引自一位读者在提到保险业务员时的气愤语。
上周,“保险在线”接听中,有4起女性读者反映的问题较为突出。
洛龙区李女士、西工区严女士是重复投诉。
李女士称,“被隔壁银行忽悠着买了保险”,银行联系了保险公司,几次坐下来“说事”也没有结果,现在家人也在埋怨她。
上周二晚上,严女士打通记者电话,希望讨个主意:“咋样才能尽快解决”,“我实在拖不起”。翻看记录,她是春节前投诉的,当时保险公司面对采访称,他们的合同没有问题。
上周,还分别采访了某高校教师汪女士和老城区王女士,还同她们找到了相关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出面与两位女士沟通、协商,并允诺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以后再也不相信任何保险了。”提起3年前买的“分红险”,王女士很激动:当时业务员说,保底年利率,不封顶;每月公布结算利率,随银行利率调整,按天计息,每月复利滚存,价值锁定,只涨不跌;双倍意外保障。事后,她发现几乎都不符实。
在面对客户及公司负责人时,相关保险业务员也多表现得很“弱势”:有的称,当时是客户“自愿购买的保险”并拿走了赠品,现在却反悔了,让“自己很无语”;有的说,自己也是“拖家带口”的,天天跑着做业务,不容易,这样“闹下去,自己可能要被炒,或被扣薪水”。
采访中,读者也表示,“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知道“找份工作不容易”,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