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倡导文明祭扫 落实复耕还田
清明扫墓忙 网祭成风尚
万物复苏春光好 祭扫踏青两相宜
小小“萤火虫” 照亮学子心
爱心无价 情暖洛城
2011洛阳经济 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启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3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识节气 话民俗
万物复苏春光好 祭扫踏青两相宜
□见习记者 寇玺
  很快,我们将迎来3天清明小长假。清明一般在春分后的第15天或阳历4月5日之前,由于这时万物都生长的清洁而明净,才得此名。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代表时令变化,亦是一个节日,有固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都是自古至今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因此,在清明这天不仅有扫墓时对祖先的敬畏之心,也有踏青游玩时的欢声笑语。

  古时清明,人们尤为崇尚的风俗便是扫墓。据了解,我国早在西周时对墓葬礼仪就十分重视,清明祭祖的习俗在东汉已有记录,至唐代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扫墓时,人们会往坟头上添土压纸,摆供品,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唐代清明前一日,孩子们要在杨树、柳树上系五色绳,清明到了再取下戴在身上,以此驱邪。唐高宗、唐玄宗时的清明节,不能歌舞,百姓们多在这天进行斗鸡、荡秋千等活动,蹴鞠、射箭、打马球等体育活动也甚为流行。饮食上,亲戚朋友当日小聚,吃榆羹、喝杏仁粥或是一起浅饮几杯。

  据《洛阳市志》记载,明清至民国时的老城有个旧俗——“抬城隍”。清明这天是府城隍、县城隍出巡的日子,城隍庙举行仪式时,民间的社火团均会参与其中。上午,人们轮流抬着放有城隍神像的轿子,将府城隍、县城隍送至北关的北坛,称为“接城隍”。下午被抬回来,称为“送城隍”。1927年后这个习俗慢慢消失了。

  近代清明仍是民间非常重视的节日,不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迷信风俗已经逐渐淘汰。扫墓依旧是主题,人们多在墓上压纸条、添土或在墓前烧纸等,这里的纸条被称为“褥子”,压在墓上有御寒的意思;也有在前一天于墓前摆上酒菜、在树枝上挂纸条的习惯。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大人带着孩子踏青郊游成了主要的娱乐方式;学校也会在这天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参与扫墓活动,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