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又是清明。作为民俗节日之一,清明节已成为法定节假日,可见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我们看到,每到这一时节,出行不畅和人满为患便成了困扰城乡交通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陵园公墓较为集中的北部邙山,更是车水马龙不见首尾,扫墓或踏青之人大多啧有烦言。等到了陵园公墓,又是烟熏火炙、鞭炮喧天的另一番景象。原本肃穆的墓地,已不复往昔的宁寂了。
清明祭扫,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其实更多的是表明自己并没有数典忘祖。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所以它应当也必须得到继承和光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追思逝者以观照生命的意义,向来不注重形式而重于内省,于是便有“慎终追远”之说,大意是说祭祀先祖不忘追思先贤,其中不乏见贤思齐的意思。对民众而言,清明祭扫无疑又有着教化的功能,“民德归厚”则是教化的目的。
可见,在祭扫这件事上,虔敬之心尤胜于礼仪之繁。到了当代,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为准则,燃香焚表放鞭炮显然有悖于这一理念,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呢?
一位朋友说,俺爹俺娘一辈子不容易,既没好吃又没好穿,到我这一代大不一样了,就得好吃好喝地供奉着,纸人纸马多烧点儿。每逢清明,这位朋友像对待春节一般,头天就整鸡整鱼地收拾起来,第二天在父母的墓前隆重供奉,再加上环绕墓前的红烛高香,场面十分令人感动。同是这位朋友,扫墓之后往往黯然神伤,自叹“常来父母坟前坐坐也比弄这场面实惠”。
说来说去,清明节并不全然是悲伤的节日,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其中既有追思又有追远,对后辈更有生命认知的教益。因此,它需要清净,所谓心香一瓣。
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清明节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