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巧云跟王晓汉一样爱牡丹,可她又跟王晓汉不一样。王晓汉是发现,是在乱石堆里碰运气、试眼力,要在粗拙的石头上瞧出花儿来。董巧云是创作,她在纸扇上画牡丹,信手拈来,风雅得很。
▲▲全职太太画牡丹
董巧云今年53岁,老家是平顶山市的。1987年,她跟着丈夫来洛阳做生意,定居在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来洛前,董巧云在学校教书;来洛后,她成了全职太太,整天在家洗衣烧饭,伺候老公,照顾儿女。这样的付出对于家庭而言意义是巨大的,对于董巧云而言,却是琐碎单调并带着苦闷的。
孩子大了,无须她日日叮咛;老公忙着做生意,在家的时间很少,她在家中越来越感到无聊。
十几年前的那个春天,她去公园闲逛,偶然碰见一个写生的美术老师。这个老师正在画牡丹,落笔皆是春意浓,笔端尽吐国花香。董巧云一时看呆了。
她央求老师教她画牡丹,老师应允了。从此,这位全职太太用她那执锅铲的手抓起了画笔,走向了一片新天地。
▲▲舍得为兴趣花钱
上了年纪的人迷上一样东西,那个专注劲儿,神仙也挡不住。
2007年,年近五旬的董巧云坐着火车走南闯北,挨个儿把广州美院、中央美院、西安美院跑了个遍,拜师学艺,研修画艺。那些老师很好奇,问她学画画怎么这么上劲儿。她憨憨地一笑,答:纯属兴趣。
当一个人在兴趣上投入足够的心血,这兴趣就会升华。渐渐地,董巧云的牡丹画得越来越传神,在圈儿里小有名气。
本来,这只是自娱自乐。一不留神,命运向她眨了一下眼,催她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洛阳某机构辗转联系到董巧云,请她在一批扇子上画牡丹。后来,这批牡丹扇被当做城市名片送给外地贵宾,并赢得赞誉。
董巧云看到了商机:外地人来洛阳旅游,一定会带一些纪念品回去。牡丹是洛阳的重要标志,与牡丹相关的纪念品很有市场。牡丹卷轴昂贵且不易携带;牡丹扇易于携带,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这样一想,她买回一批成品扇,做起了扇上生意。
▲▲人不风流,扇上风流
在扇子上画牡丹并非易事。扇骨有棱,得一只手用力按平扇骨,另一只手匀力作画。董巧云从早画到晚,每天能画十几把牡丹扇。
窝在屋里画扇,也不用收拾打扮,她常年穿着灰色的工作服,衣服上沾的都是颜料。
“你看那乾隆皇帝出门都摇着一把扇子,多风流!”她看电视上的皇帝扇不离手,便以为古代的皇帝真也爱扇成痴。她梦想着满大街的男人都拿着她画的牡丹扇,风流倜傥戏春风。
一把牡丹扇,销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能挣几十元钱,这是一个挣钱的好项目。市里请她去孟津县平乐镇、白鹤镇教农民画牡丹,一年去两三个月,一周去两三次,带了几十个学生,在石头上画牡丹,在扇子上画牡丹,画好了大家一起挣钱。
董巧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俺觉着自己可有用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