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2版:花都香更浓 相约牡丹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致敬,30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致敬,30年!
——写在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之际
  □本报编辑部

  (一)

  这是春天的国度,这是蓬勃的季节。

  这是花的节日,这是花的海洋,这是花的奇迹。

  30年,在古都5000年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当代洛阳人30年弹奏的牡丹协奏曲,竟是如此独特,如此绚烂,如此辉煌!

  是什么机缘让一座城和一朵花并蒂开放?是什么夙愿让680万人民为国色甘洒汗水?是什么力量使牡丹文化节迈进了“中国四大节会”之列?

  翻阅发黄的报纸,检视流芳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一个城市不断跳动着的改革开放的脉搏——

  牡丹的旋律中,有运筹中的正确指挥、互动间的密切协调、运作时的超凡智慧、艺术上的高度审美;

  牡丹的旋律中,葆有的是“包容开放、创业创新”的精神,呈现的是“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姿态,留下的是“步步为‘赢’、年年出新”的轨迹,赢得的是 “重振雄风、誉满九州”的果实;

  牡丹的旋律中,敢于创新是动力,福民强市是目标,立足于实是态度,持续提升是后劲。

  (二)

  是啊,“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人栽培牡丹久矣:隋有牡丹进入西苑,但只是隋炀帝的亵玩之物;唐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市民阶层赏花也并非易事;宋代有“万花会”,那属于士大夫阶层的“雅集”;明有福王朱常洵令花农献花,也不过是藩王弄花的“俗事”。

  试问哪个封建王朝,能让国色天香走出国门?试问哪个历史时期,能使牡丹文化如此深入人心?

  都没有。只有当代洛阳人举办的牡丹节会,才让牡丹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才让牡丹做了这座城市的韶华之主和文化徽章!洛阳人民花缘深,牡丹节会创意新。古人云“花可娱人,花可解语”;今人说“花可招商,花可引资”——牡丹花使洛阳走向世界,花会使世界了解洛阳。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全国举办节会的城市寥寥无几,能像洛阳这样明确提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发展思路的,更是凤毛麟角。

  说起牡丹,说起牡丹节会,洛阳人难以忘怀1959年的那个秋天。那时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问起洛阳牡丹现状,语重心长地说:“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于是,王城公园陆续有了近200亩牡丹。

  197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到洛阳,题下了“洛阳牡丹甲天下”。当时,刚刚发轫的改革春风已吹到洛阳,人们期待改革,渴望文化生活,渐渐有人到王城公园观赏牡丹。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牡丹为市花,并将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5日定为洛阳牡丹花会的会期。

  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洛阳就迎来了7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开门红”回溯与印证了历史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赏花盛况,展示了以国色天香为载体的开放性花会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洛阳从此迈出了结合地方风物与文化个性展现开放胸襟的第一步。

  这第一步走得果敢、新颖,又饱含艰辛。首届花会,由于服务于花会的交通、饮食、经贸、旅游等设施尚显不足,曾使花会期间道路拥堵、游客食宿不便,单一的赏花活动使王城、牡丹两个公园一下子拥进数以万计的游客,园林系统、公交系统全员上岗服务也应接不暇,忙碌不堪。

  但“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第一步毕竟迈出去了,花会一举成功的喜讯通过新闻媒介广为传扬。第二届牡丹花会开幕前,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理顺渠道,分工合作,从而使花会渐变为政府主办、全民配合的大型节会,形成了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迎接花会,又以花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此,洛阳人民整体强化了“花会意识”:当好东道主,服务八方客;

  由此,洛阳城出现了特有的“花会工程”:架桥铺路忙,高楼在成长;

  由此,进一步复活并丰富了“牡丹文化”:书画写国色,诗文溢天香;

  由此,牡丹城有了不间断的“花会效应”:花会年年办,市容时时新。

  (三)

  更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牡丹的花开花落,洛阳人运用市场机制的手法也越来越娴熟。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作,从“花钱节会”到“挣钱节会”,牡丹节会的内生动力如潮涌般澎湃,生生不息;政府从大包大揽中解放出来了,节会反而越办越红火、越办路越宽。

  1992年,洛阳牡丹花会10岁。这一届,经贸活动花繁果丰,对外经济技术洽谈会无论从组织规模、发布数量、到会客商及成交项目、签约金额均超过往年;全市9县6区也积极涉入经贸活动领域,花会更加从容、成熟。

  2002年,洛阳牡丹花会20岁,青春洋溢更具活力,花会活动区域不断延伸,形成了西工体育场、南昌路、牡丹广场、牡丹公园、民俗庙会等多中心文化板块;大型庆典活动、大型体育文娱活动、大型经贸活动、大型旅游观光活动,自成体系又互为烘托,使花会从内涵到外延张力有加,色彩缤纷,井然有序。

  2010年12月31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发出一则消息:从2011年起,洛阳牡丹花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厅和洛阳市承办——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这是洛阳牡丹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牡丹节会得到了最权威的认证和肯定。2011年,牡丹文化节28项活动,有超过半数由社会力量承办,充分绽放出她生命的活力……

  还是这一年的5月3日,第29届牡丹文化节尚有一周才落幕的时候,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全市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会上就早早开启了牡丹30年盛会的序幕:“明年要举办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从今天开始,就要一天也不能耽误地全面筹备!”

  而在更早的时候,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会就明确指出:要以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花会品牌。

  于是,洛阳“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为魂”、“牡丹为媒”成为洛阳未来城市特色的关键词,勾勒出千年帝都的崭新图景;

  于是,市十次党代会明确了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这一洛阳城市整体提升的点睛之笔,将“牡丹花城”列为城市“四张名片”之一;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年来每天都在变化的洛阳:牡丹花都、城市形象、交通保障等十大提升工程全面展开,44项重点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齐头并进,龙门大道脱胎换骨,中州路面貌一新,城市亮化璀璨生辉,主次干道、广场绿地增植的50多万株牡丹吐露花蕊,全市1200个品种的7万亩牡丹连片盛开……

  (四)

  就在今天,洛阳牡丹文化节将迎来她的30岁生日,而立之年,硕果累累,满眼都是她的挺拔葱绿的身姿,满耳都是她簌簌拔节的声音,写不完的成长日记,说不尽的成功喜悦。

  这一路走来,颇具诗歌意象:问花是期待春天,咏花是整合资源,催花是奋进开拓。

  这一曲合唱,构成恢弘交响:问花是序曲,咏花是报晓,坚持是负重,成功是化蝶。

  30年,由牡丹拉开的城市大戏波澜壮阔;

  30年,由牡丹碰撞的城市创意精彩迭出;

  30年,由牡丹铺排的城市画卷风雷激荡;

  30年,由牡丹擦亮的城市品牌鲜艳夺目;

  30年,由牡丹引发的城市激情汹涌澎湃;

  30年,由牡丹升华的城市精神催人奋进。

  致敬,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