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6版:国内·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从清贫走来 揣家国情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4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的人生轨迹:
从清贫走来 揣家国情怀
□新华社记者 向剑帼 李海堂
  梁振英和夫人。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还有80天,就是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区成立1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梁振英将接掌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责任,成为这个年轻特别行政区的第四任行政长官。

  1  清贫中走出的行政长官

  在香港,市民推崇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这些人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许多香港市民希望走的路。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的薪金养活一家5口人。

  梁振英的姐姐回忆,梁振英上学前班时,需自备午饭。因为家穷,妈妈早上蒸一锅馒头,梁振英就带着水杯和一个馒头到学校去。天气冷,馒头变硬时,他就蘸着热水吃馒头。“那时我上下午校,中午在家吃饭,常常看见妈妈边吃热饭边红了眼。她是想起在外啃冷馒头的弟弟”。

  后来,为了贴补家用,全家大大小小都做塑胶花。当时11岁的梁振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工厂。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梁振英走走歇歇,到今天,梁振英的右肩还比左肩宽。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他说。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

  青少年的艰辛还不仅于此。童年的深刻记忆还包括:为了节省车钱,步行半小时上学;吃不起学校的伙食,回家吃午饭。    

  1974年到1977年,梁振英赴英国留学,3年多时间里,除了姐姐的嫁妆资助以外,他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个晚上,每次6个半小时,回到住处时往往是凌晨了。和在香港一样,为了省几个车费,每天上学放学靠两条腿走两小时的路。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不仅铸就了梁振英坚毅顽强的品格,也使他对香港社会基层有了更多认识,成为他今天关注基层市民的历史情结。

  2  爱国是公民的责任

  不久前,一名初次见面的英国记者表示,对梁振英过去几十年的行为“不理解”。他指的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年的青年梁振英,与香港一些专业人士一道,跨过罗湖桥,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中。那时,国家还很落后,他们到内地讲课的交通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有酒店,有时就一张行军床,睡在过道上。

  这位英国记者说,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人中并不普遍,因为不少香港人对内地有偏见。你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吧?

  “我回答他,爱国是公民的责任。”他告诉这位记者,这个信念最早是从英国人身上学的。

  梁振英1974年赴英国留学。“有如面前突然有了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国家。”梁振英说。

  梁振英读书之余在一家外卖店打工,每周三次。这一天,他第一次请假了,为的是看一场球赛,一场中国队对英国一个地方球队的比赛。

  “场上奏响中国国歌,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站立聆听中国国歌,感受很不一样。”梁振英说,“就在这场球赛中,我看到英国人对本国国歌的感情和对本国球队的支持。”

  那时,他留学的英国布里斯托有一个中华同学会,同学会的学生来自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是华人。大家对祖国、社会和人生有很深的思考,这给了梁振英很大的影响。“那时,一些香港同学跑到在英国的中国使馆,自报专业,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发展出些力”,其中,一位学习物理的博士,1979年自己带着钱,来到北京中科院为国家发展做研究。

  “这些经历是我巨大的人生财富。自此,我开始深思‘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思考能为自己的国家出些什么力,做些什么事。

  他说:“生在香港,学了些知识,能够报效社会、报效祖国,是我莫大的荣幸。”

  3  家是香港 情系香江

  香港淘大花园是2003年在非典中遭受重创的居民小区。当时淘大花园E座遭遇非典突袭,300多户集体感染,无人敢去淘大花园。但梁振英却组织了一队专业人士,来到淘大花园E座检查水管设施,找寻病毒源头。他们还当即筹集70多万港元,帮助这座楼更换了全新设计的隔气弯管。

  参选行政长官后,梁振英竞选团队来到淘大花园,小区居民夹道欢迎,这个故事才被披露出来。

  为全体市民,服务香港,是梁振英多年坚定不移的信念。

  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有海外机构欲留梁振英在当地,但喝香江水长大的梁振英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香港,他当时一句感性而实在的话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作为测量行业的专业人士,1988年,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在香港,这一殊荣是奖励那些自身刻苦努力有成就并对香港发展做出贡献的年轻人。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中央对港的方针,如今已经成为香港人的共识。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进程中,梁振英和一大批港人一道,催生着人类历史上这个独创的政治体制的诞生。

  梁振英说:“回想当初,很多人缺乏信心,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到居民点,就基本法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咨询市民。一个老伯问我,(1997年)7月1日早上,我第一份早餐用什么钞票。我告诉他依然是港币,他对我说,后生仔,你太年轻了,任何政权更替哪有不换旗帜不换钞票的啊?很多人也不相信中国银行会发行钞票,认为中银发钞‘鬼才要’。可是,香港走到今天,还有谁对此怀疑吗?”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43岁的梁振英成为特区行政会议年轻的成员,两年后,成为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这一职务,一直持续到他宣布参选行政长官前的2011年10月2日。

  4  齐心打拼 心系明天

  参与香港回归全过程,遭遇过各种风风雨雨,梁振英说,这些经历给我一个重要启发,认清目标,矢志不渝向前走,香港就有希望,就会成功。

  在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过程中,梁振英竞选的标志是“齐心”两个字,他期望市民“齐心一意撑香港”。为此,梁振英和他的竞选团队“一支笔、一本簿、一张凳”,走遍全港18区,举办“齐心一意写政纲”咨询活动,近距离接触各阶层市民和大小企业,了解市民的心声,广纳民间智慧。来自各界各阶层的600来份意见书最后被采纳到修改后的政纲中。

  自宣布参选以来,在香港各项民意调查中,梁振英始终排在三名参选人的榜首。经过这次民意洗礼后,他告诉记者,将会一如既往“倾听民意、广纳民意、尊重民意”,以民意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谦卑的心服务香港市民,服务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3月25日,在会展中心选举现场,胜出成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的梁振英,在电视机前面对700万港人发表选后感言:“今天,我作出的承诺,将会成为历史记录,我会在阳光下,接受全港700万市民的监督。我深信,齐心,香港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