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邙山上有座道观,叫上清宫,一圈围墙几间房,很不起眼。可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正是这地方。这里是道家道教圣地,道家道教之源!
请看《沧桑上清宫》。
且说隋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的某天,晴空万里,却寒风凛冽。洛阳北邙山上尘土飞扬,一片肃杀之气。一哨人马径朝邙山行进,旌旗猎猎,分别镶着“隋”、“杨”大字,将士甲胄鲜明,探马如走马灯一般。这哨人马为首的正是隋炀帝杨广,他眯眼打量沿途山川形胜,踌躇满志。
就在几个月前,隋文帝驾崩,杨广登基,国都仍在长安。道士章仇奏道:“陛下本是木命,而长安乃破木之势,不可久住。洛阳四面有山,三面有水,木生长在山上,又得水的滋养,定能千秋不朽。开皇初年就有民谣唱道:重建洛阳还晋家。陛下曾被封为晋王,而洛阳是晋朝之都,民谣真是灵验呀!”
道士说得天花乱坠,炀帝听得心花怒放。
这章仇道士善观天象,占卜吉凶,料事如神,曾深得文帝宠信。文帝要去仁寿宫避暑,他百般谏阻,说一去便回不来了。文帝怒而囚之,谁知,文帝果真死在仁寿宫。从此,炀帝对章仇平添了一分敬畏。他登基后即放章仇,欲借其法术保其社稷太平。如今,章仇说要迁都,那就迁吧。于是,他下诏巡幸洛阳,察看建都之地。
翠云峰为邙山最高峰,这里林木茂密,掩映一古祠老子祠,也不知何年何月所建。炀帝率大队人马奔翠云峰而来,早有探马报:“老子祠到了。”炀帝自然知道老子,却故意拖腔问道:“老子何人?老子祠因何而建?”
章仇道:“回陛下,贫道素闻,老子乃道家道教始祖,曾在此地修炼,有《道德经》五千言传世。黎民以为神灵,故建祠祭祀。”“有无神灵?”“有。自开祭坛,香烟荡荡,老子神灵庇佑,此地已走出天师道祖师张陵、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帛和……”
“哦?”炀帝大感兴趣。原来,炀帝在江都当晋王时,曾结交茅山宗高道王远知,听他说,茅山宗为天师道分支。“茅山宗根基在此,不!全国道教的根基在此!”炀帝顿时来了精神,亲往祭祀,命:“即日起,修葺老子祠。”又命:“即日起周边10里设老子乡,所有捐税归老子祠,以资香火。”再命:“建新都时,亦要多造宫观、祭坛,以为大隋祈福。”众臣诺诺领命。
炀帝登翠云峰南望,洛阳山河尽收眼底。但见四周群山环抱,中有沃野无垠,河水如带,炊烟袅袅。再定眼看,伊阙山如一屏障,却隐约有一缺口,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炀帝不禁感叹:“此非龙门乎?自古何不建都于此?”
大臣苏威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意思是说,自古不是不知道此为龙门,但都是为了等陛下您来建都啊!这马屁拍得炀帝仰天大笑,差点儿岔气。
炀帝笑够了,正色道:“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阴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洛)阳。’我有隋之始,便欲制兹怀洛。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即命大臣宇文恺、杨素、杨达等营建洛阳,每月用200万人。同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在城外建洛口仓、兴洛仓等储备粮食,以备京师之用;在城西建西苑,方圆200里,造人工海,以便玩乐。
大业元年(605年)夏,东京建成。隋炀帝率文武百官自龙门入,正式迁都洛阳。
(徐晓帆 赵荣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