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城里风光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5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承载厚重与沧桑 专注创新与超越
洛阳城里风光好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王汉超
  ■编者按

  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洛阳城里风光好》,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报道十三朝古都彰显文化自觉与自信,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中浴火重生,文明之城处处往“实”处使劲。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4月洛阳,花如海,人如潮,第三十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缤纷上演,连台好戏,目不暇接: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与洛阳合办的中意研究院项目奠基,旨在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力盛芯微光机电芯片项目破土动工,总投资6亿美元;老城区与河南省建投公司将投资100亿元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洛阳新区和广州开发区推进科技创新合作现场签约,同时签订的还有台湾会馆、微光机电银企合作等五大项目;特色文化城市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探讨洛阳未来发展之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重在持续,重在提升。洛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洛阳,实践着时代的创新与超越。

  从“牡丹花会”到“牡丹文化节”:

  十三朝古都彰显文化自觉与自信

  张松峰是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的一名村民。随着牡丹越来越受欢迎,他以两个牡丹大棚起步,几年间达到500多亩的种植面积,年收益四五百万。洛阳牡丹的产业化发展让他受益不浅。

  洛阳牡丹甲天下。近两年,洛阳在牡丹快速繁殖、容器栽培、切花技术、产业化等4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去年至今,短短一年间,洛阳牡丹种植面积从不足3万亩倍增至7万余亩。阳春三月,满城尽是牡丹花。“牡丹花都”,实至名归。

  去年起,已举办28届的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从牡丹花会到牡丹文化节,洛阳在为牡丹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彰显出文化自觉与自信。洛阳牡丹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200多名工人正忙着制坯、上釉、彩绘、烧制等一道道工序。总经理李学武说,由于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是工人两班倒,每天生产200多件牡丹瓷,还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如今,走进洛阳街头商铺,以往未曾见过的牡丹红茶、牡丹精油、牡丹酒等,琳琅满目,游人争相购买,产业链不断拉长。

  去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洛阳立足于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出要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8路公交车司机刘志航说:“每天开车经过,看到明堂、天堂一天一天长高,觉得我们搬迁出来,值。”他家原先在唐宫路附近,现在那里已成为古遗址保护区,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标志性建筑明堂和天堂便位于此。前不久,原址修建的明堂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亲临武则天万象神宫原址,体验梦回大唐。

  龙门石窟,作为河南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十三朝古都洛阳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目前,龙门石窟景区正在以打造21世纪中国最大的大唐风格自然山水园林为目标,重建一批历史遗迹,开建一批生态项目,加快实现景区的综合提升。这样的项目,洛阳已经谋划实施了21个。

  为盘活文化资源,洛阳在景区、交通、餐饮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已占六成左右。对散落于全市各个角落的文化资源,洛阳都在积极开发利用。洛阳市平乐村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如今全村已拥有牡丹绘画爱好者700多名、画廊50多家,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所说,从拥有文化资源到利用文化资源,洛阳的文化情结正变成一种放大优势、加快发展的自觉与自信。

  从“洛阳制造”到“洛阳创造”:

  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中浴火重生

  中信重工,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内,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的前身洛阳矿山机械厂,是国家“一五”时期在洛阳建设的7个重大项目之一。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说,前些年,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公司只能为人贴牌代工,甚至一度到资不抵债的边缘,有的职工长达19个月领不到工资。如今,公司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仅实现了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科技研发型企业的转变,而且实现了从内向型企业向国际型企业的转变,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在国外设立了8家分公司。公司生产的18500吨油压机,拥有完全自主产权,堪称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油压机,一举打破国外垄断,被国人称为“争气机”。

  对于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洛阳,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洛阳市市长李柳身介绍,为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洛阳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转型、深化自主创新、推动机制优化“四管齐下”,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更多的“洛阳制造”升级为“洛阳创造”。洛阳着力推进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一年内已实现企业改制“大头落地”。

  洛阳发挥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0余家、技术人员16万名的优势,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三连冠”。洛阳北玻公司,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但经过科技创新,如今已经成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世界知名企业。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所用的玻璃,都是由这家企业生产的,美国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下单制作超大型弧形玻璃,结果只有洛阳北玻一家中标。一拖集团靠技术进步引导产业升级,从农用装备向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汽车和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跨越,旗下许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还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项目从酝酿到破土动工,不到两年时间,总投资超过40亿元,预计创造6万个以上的直接就业岗位,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呼叫中心,而洛阳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声谷”。普莱科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兽用生物制品、动物专用化学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2010年,公司在国内首家研制成功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仅此一项技术,每年可为我国养猪业节约免疫经费30亿元,减少疫病损失80亿元。

  如今的洛阳,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硅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去年均增长近三成。昔日的“代工厂”,凭借越来越多的“洛阳创造”,让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从“警务110”到“全能110”:

  文明之城处处往“实”处使劲

  不久前,洛阳市民陈洁拨打了110,不为报警,而是反映问题:父母办理继承公证,需要爬上三楼,十分不便。建议便民服务应当设在一楼。很快,有关部门就在办公楼一楼腾出了一间办公用房。只要是百姓事,在洛阳,110全管。110变成市民热线,始于去年1月。洛阳市依托110平台,建立城市应急联动服务中心,与供电、供水、燃气等80家市直部门联动,统一接受群众诉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需拨打110,必定有呼必应。一年多来,洛阳110联动共受理群众诉求24万余件,办结率99%以上。

  毛万春说,作风硬,洛阳兴,干工作就不能玩虚的、弄假的、来空的。针对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浮躁不实之风,洛阳明确提出“一切立足于实”的要求,要求广大干部做到思想实、定位实、目标实、措施实、作风实、效果实。为弘扬务实之风,洛阳完善了干部考核机制,按季度考核干部工作实绩,接受社会监督。今年春节上班后第一天,洛阳 “六会合一”,吹响 “作风转变年”的冲锋号角。

  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群众满意看干部。洛阳着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审批项目数量全省最少。医保定点机构审批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项很大的权力,洛阳却毫不犹豫将这项审批砍掉。医疗机构、药店总量很快增加四成多,方便了群众买药就医。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洛阳14家公立医院去年全部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医改路子。前不久,洛阳又推出“先看病、后付费”的就医模式,群众在全市20多家医院不仅享受“零押金”,而且可以分期付费。这些,既体现了敢吃螃蟹的勇气,更体现了实打实的精神。作风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小超市老板、43岁的朱克正双腿截肢,当他需要更换营业执照时,市工商局的一辆移动执法车上门服务,20分钟为他办好新的执照。近来,17台这样的服务车全力运转,开全省之先。

  经过10年不懈努力,去年洛阳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洛阳没有庆功,而是克服懈怠,保持清醒,研究文明城市的巩固提升,提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持续”的要求,着眼长效。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创新的洛阳生机勃勃,务实的洛阳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