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大会辩法:玄奘声震五印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5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玄奘大师的一生”系列之九
大会辩法:玄奘声震五印度
□记者 张广英
  位于印度那烂陀寺旧址的玄奘纪念堂。
  曲女城辩法大会是佛教史上的一个盛典,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那一年,玄奘42岁,在印度的声名如日中天,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

  一场风波

  玄奘留学那烂陀寺期间,博览群书,遍访高僧,造诣日深。他开坛宣讲大乘教义,无人能够驳倒他,因此颇得戒贤法师器重。可是,树大招风,玄奘的名字也很快传到了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耳中。

  迦摩缕波国是古印度著名大国,位于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与中国西南夷相接。这个国家有个特点,就是不信佛教,全国连一所佛寺都没有,由于民风剽悍,因此得了个“蛮国”的称号。鸠摩罗王是当时印度第二大盟主,地位只在戒日王之下。他性格粗暴,虽对佛教不信服,但一听说那烂陀寺有个中国来的玄奘法师,博学多才,举世罕见,不禁起了好奇心,要请来这位法师看看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

  鸠摩罗王先给戒贤法师写了一封信:“听说您那儿有位中国来的玄奘法师,很有学问,请他来为我们讲讲经吧!”    

  他以为自己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事实上,看了信后,戒贤法师非常为难:一是因为戒日王早已有邀在先,要请玄奘等人到乌荼国去破小乘教义;二是玄奘在外游学多年,现在想回国弘扬佛法,施展抱负,早已归心似箭。

  戒贤法师与众人商议后,决定婉言谢绝鸠摩罗王的邀请。他让使者回去告诉鸠摩罗王:玄奘法师即将回国,不能前往,请他谅解。

  鸠摩罗王很不高兴,他让使者再去那烂陀寺,说:“就算玄奘法师要回国,也可以先到我这儿来讲几天经啊!”戒贤法师又以前面的理由拒绝,这次鸠摩罗王真火了,怒道:“我的学识本来浅薄,因此再三邀请玄奘法师前来开导一下。你不让他来,是不是觉得我就是一个恶人,根本不值得赐教?既然这样,我索性将恶人做到底,率军前去踏平那烂陀寺,你们等着瞧!”

  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戒贤法师无奈,只好找来玄奘商量:“看来鸠摩罗王是诚心相邀,这样不去真不行了。要不你就去给他讲一段时间佛经吧,一来可使那烂陀寺免遭灾祸,二来也可趁机在迦摩缕波国宣扬大乘佛教,你看如何?”

  既然戒贤法师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玄奘别无选择,只好去了。他在迦摩缕波国讲了一个多月佛经,本不信佛的鸠摩罗王也听得入了神,竟萌发了信奉大乘佛教的念头,这也算是意外收获。

  这段时间,戒日王结束征战,回到了曲女城。他派使者到那烂陀寺请玄奘,得知鸠摩罗王已先一步将玄奘“抢”走了,十分恼火,派人传话给鸠摩罗王:“你怎敢这么不尊重玄奘法师,赶快把人送回来!”

  鸠摩罗王怕戒日王对自己翻脸,只好乖乖地将玄奘送到了戒日王那里。

  辩法盛会

  戒日王信奉大乘佛教,对玄奘十分敬重。两人见面后,戒日王询问了一些中国的情况,玄奘一一回答,又为戒日王讲了一会儿佛经,并将自己为破小乘教义写的《制恶见论》呈上。戒日王看了,十分赞赏,说:“太阳一出来,萤火和灯光就不再明亮了;天雷轰鸣时,锤凿敲击的声音就听不见了。”意思是说,大乘佛教如太阳、天雷,小乘佛教如萤火、锤凿,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更不要说其他外道了。

  本来,戒日王是想请玄奘与乌荼国的小乘佛教徒辩论的,现在读了玄奘写的《制恶见论》,听了玄奘讲解佛经,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对玄奘说:“法师所论极是,令人信服。只是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小乘外道教徒执迷不悟,所以我想在曲女城为法师召开一次辩法大会,让全印度不同宗教、不同学派的僧俗都来听讲,省得他们以后再攻击大乘教义。”

  对戒日王的提议,玄奘没有反对。于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极为隆重的仪式过后,辩法大会开始了。这次大会规格很高,参加者除了大小乘高僧3000多人、其他宗教教徒2000多人,还有印度18国国王和那烂陀寺1000多名僧人。这些人加上他们的随从和普通百姓,数以万计的人从各地赶来,有的乘象,有的坐车,浩浩荡荡,队伍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

  玄奘是大会论主,他入座后,开始宣讲大乘教义。同时,戒日王还让人把他写的《会宗论》抄出来,挂在会场门口让人挑刺,并声明:“如果其中有一字无理,被人诘难攻破,论主将被斩头相谢!”

  只是辩论而已,为何提到斩头?原来这是当时印度佛教各派辩论的规矩,并非只是针对玄奘。但由此也可看出,没有一定水平的人,是不敢来当这个论主的,因为风险太大了:讲好了皆大欢喜,讲不好要斩头示众啊!

  还好,第一天直到傍晚,也没人出来提不同见解。第二天到第四天,大会继续顺利进行,中间偶尔有人提出问题,玄奘都能一一解答。到了第五天,出了一点儿意外:小乘外道眼见其宗被毁,积怨成恨,竟想使用阴招谋害玄奘。还好,这个阴谋被人发觉并及时禀告了戒日王。戒日王一听,这还了得!立即颁布了一道命令:“玄奘法师为颂扬大乘佛教,从中国来到这里,谁在学术上有不同见解,都可以站出来和他辩论,但若有人胆敢伤害法师,我就斩他的脑袋!”这样一来,就没人敢轻举妄动了。

  曲女城辩法大会一连开了18天,成为佛教史上的一个盛典,印度人民至今仍对此津津乐道。玄奘也声名远播,在印度几乎无人不晓。

  也就是在这一年,戒日王开始派使者前往长安,唐太宗也命梁怀敬持节回访,印度就这样和中国首次建立了邦交。从这个意义上说,玄奘功莫大焉!

  归心似箭

  曲女城辩法大会结束的第二天,玄奘就向戒日王辞行。这时他已经42岁了,在外游历多年,求法目的已经达到,是回国的时候了。

  戒日王很不情愿就这样让玄奘走,可是,找个什么理由留下他呢?就用无遮施舍大会吧!他诚恳地告诉玄奘,自己当印度盟主30余年,总觉得造福百姓不够,因此每隔5年就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布施财物。现在,第六次无遮大会就要开始,法师何不跟我去看一看?

  戒日王盛情相邀,玄奘无法拒绝。当年二月,良辰吉日一到,玄奘随戒日王来到大施场,同来的还有参加曲女城辩法大会的18国国王。在方圆十四五里的场地上,堆满了各种要布施的财物,这次无遮大会历时75天,共有50多万名僧俗参加,规模在印度历史上首屈一指。

  无遮大会过后,戒日王不好再挽留玄奘,可鸠摩罗王还有些舍不得。他说:“法师,您就留在我的国家吧,我愿建100座寺院供养您。”玄奘婉言谢绝了,再三说明自己回国是为了翻译佛经,光大佛教,印度人民的情谊,自己终生也不会忘记。

  最后,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为玄奘准备了大象和马匹驮运物品,还送了许多途中所需的资费。玄奘惦记着当年与高昌王的约定,打算原路返回。他用大象、马匹驮着多年来收集的佛经、佛像和奇花异果的种子,满载印度人民的热情和友谊,离开了这个佛国圣地。戒日王等人送出很远,并写信让4名官员带到中印度和北印度沿途各国,让他们护送中国法师出境。

  玄奘来印度时,一路多次遇险,归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只是经过迦毕试国时,他得知高昌国早因阻截丝绸之路被唐所灭,义兄高昌王也在城破之前病死,可以不必再到高昌履行讲经三年的约定,因此他们不过铁门关,直接向东北方向翻越大雪山,抄了一段近路。不幸的是,一行人途中又遇到了强盗,匆忙躲避时,象背上驮的部分佛经掉到了河里。

  经过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了于阗国。玄奘应国王邀请为当地僧人讲经,顺便派人到屈支、疏勒等国访求和补抄失去的经文。这里离长安已经不远,都说近乡情怯,玄奘也不例外。他想到自己当年违反禁令私出国境,如今虽学有所成,声震印度,但能否得到朝廷谅解,还是未知数。踌躇再三,他提笔写了封信,请于阗的商队带到长安呈给唐太宗。

  很快,唐太宗就回信了:“听说法师从国外归来,我非常高兴,希望早日和法师相见。我已命于阗等地派人马护送法师,并要敦煌等地的地方官在途中迎候。”

  有了朝廷的关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一行平安抵达长安。“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到阔别了近20年的国都,玄奘心中有说不出的踏实和高兴。

  唐朝官员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百姓们更是将城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瞻仰玄奘的风采,看看这位三藏法师的真容。

  玄奘进城后,住在弘福寺,第二天一早就开始在长安最宽阔的朱雀大街南端举办展览,展出他从印度带回的150粒佛舍利(相传是佛骨)、金银佛像及600多部佛教经典等。那段时间,长安城从早到晚香烟缭绕,朱雀大街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对玄奘法师不平凡的经历啧啧称奇。